PDCA:是最早由美国质量统计控制之父休哈特提出的PDS(Plan Do See)演化而来,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改进成为PDCA模式,所以又称为“戴明环”。PDCA的含义如下:P( 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改善,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 ;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 个PDCA循环里。以上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的进行,一个循环完了,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这样阶梯式上升的。PDCA循环实际上是有效进行任何一项工作的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在质量管理中,因此有人称其为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这就是在管理学中被人奉为神旨的管理法则之一,不管做什么事都可以往这个里边套。但是,如果认真的推敲,就发现PDCA只是个完美的方法论,在现实的管理中有着巨大的实施难点和阻力。
难题一:P的原动力来自于哪里?
计划当然要有,做什么事都要有个计划,有了计划就干,边干边看,干的对不对,不对再改方法(不是改目标),这就是PDCA的本质。是一个完美的话,但完美的话不一定能解决问题。在P之前,我们做为团队的管理者,一定要能清醒的想到P的原动力是什么?因为团队说到底是人组成的,不管是投资人还是参与者,大家在一起的原动力是什么?别回答我说是为了钱。赚钱是目标,但绝对不可能成为一个团队的核心动力。
很多团队在原动力没有明确之前,就盲目的P,团队成员都只为了各自利益在D,导致计划实施失败,当然更谈不上C和A了。也有很多的P里严重缺少“培训”和“沟通”的重要环节,造成整体目标每个人理解的不同,大家也没有互相沟通确认达成共识,还会无法按预期达成目标。
做为领导,必然要能站在高于钱的角度上去推动团队,自己先不能向钱看。先要为团队明确一个宗旨,然后再共同的利益下,大家一起来P,P完了再培训与沟通,明确统一P。
难题二:PDCA的岗位如何分工?权限如何分配?
通常在一个团队里PDCA都执行不完,为什么呢?因为P都是领导提出来的,D的是员工,C的是“监视”,注意不是“监控”,A不A就不一定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P的时候,是以领导利益为出发点的,大多没有明确团队中每一个成员的利益。再加无宗旨,无培训,无沟通,想要为了P而D起来难上加难。
C在很多地方叫“监控”,按中文理解是监视控制,岗位应该是对应PDCA里的CA,但实际上C的多,A的少。大多数的监控是在做什么?是做亡羊补牢的工作,哪儿出问题了哪儿到,哪投诉了哪儿处理,经常都是相同原因的投诉处理了N次,下次还会处理。因为不能提出改进方案,加之没有管理授权,更不能执行方案,所以“监控”都在疲于奔命。
严格来说,CA是同一个人来做,不是只会看表格,会做表格的人就可以。除了团队明确、充分授权外,还要有发现问题的眼睛,还要有给出方案的能力,还要有能坚持原则和推动团队发展的意愿和毅力。
应该明确的是大家都是同一个团队的,不应该把C寄托在某一个人,某一个岗位上,大家都有C的权利。否则大家都像在一只大船上,但发现问题了漏洞了,不但不互相提高,还在互相放水,直到大家一同沉没。
难题三:A的是什么?为什么久A不治?
A的当然是D的方法,而不是P的目标,如果目标变来变去,会让团队的方向性更不确定。刚才也提到了,为什么监控都在疲于奔命。如何解决?在此建议给在C的人一个方法。大概的思路是:
1、分析原来出现问题的点,找到一些失败的案例,管理层找到管理上的原因,动员全员一起找到可控的原因,写出改进方案。
2、把能解决问题的方案先拿出来做全员培训,为员工提供一些能够解决问题的工具,比如可以是管理表格,或者是彩页,宣传单,甚至是改进的工具。如果是已经明确过解决方案的,再次出现了类似的问题,肯定要加倍问责。
3、拿出资源,有奖有罚。如果是去年因为这个原因损失了多少,今年没有因相同原因导致损失的,可以拿出相当于去年损失的预算费用,用于奖励。
最后,总的来说,PDCA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重要的是先要大家心齐,有共同的目标,共同利益,形成原动力,再来做计划,计划完必须培训沟通,再行动,行动中互相监督,互相发现问题,要能先发现问题,提前改进,而不是忙于处理问题,不要为了PDCA而PDCA,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