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圣祥(微信公众号:书生香评)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8日同一天公布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的“落地细则”征求意见稿。
公布时间上,当然不会只是巧合。细则内容上,显然也曾事前有约。所以,评价哪里的比较宽松哪里的比较严格并无意义,总的基调其实是一样的,必须把网约车当成出租车来管理。改变了城市交通面貌并且终于获得国家层面合法证书的网约车,在地方落实细则这个关口,很可能即将死无葬身之地。
或者对网约车司机提出户籍限制,或者对网约车提出排量和轴距要求,或者要求网约车司机参加考试,或者要求车身贴专用标识、安装计价器……像出租车那样的总量控制虽然没有明确提及,但那几乎是一定的,只要停止给网约车发证,即可实现此目的。
每一样限制肯定都是有理由的,比如限制户籍是要治理城市病,比如限制排量和轴距是要让乘客更舒适,比如要求司机考试是要保障司机素质,比如要求长的像出租车是为了方便乘客辨认……
其中每一条,要反驳都易如反掌:为了治理城市病限制网约车司机户籍,那么,保安、清洁工、快递哥、服务员,是不是都该本地户籍才能干?本地户籍办了网约车驾驶员证,可否“出租”给臭外地躺着挣钱?要求大排量、长轴距,坐着是舒服了,可价格也高了,为什么不给乘客选择权利?出租车是不是也该让乘客舒服一下?驾照是干嘛用的,考了驾照再考网约车资质,难道不违背简政放权规定?还有,网约车用得着“计价器”吗?长的不像出租车,管理者就不放心?
网约车的分享经济,本来是一件交易双方你情我愿的事情,“互联网+”将交易成本降到最低,同时也让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和更高效的利用。但是,这么一番“规范”下来,绝大多数的网约车都将重新沦为黑车,绝大多数的网约车驾驶员都将失去“分享”资格,现在那些从网约车中获得满足的出行需求,都不得不重新去路边苦等出租车。
这是一把大砍刀,直接砍掉了现有网约车的大多数;这也是一道高城墙,大多数人和大多数车都失去了进城资格。滴滴数据显示,仅上海一地,就只有不足1/5的车符合新轴距要求,而在41万余司机中,有上海户口者尚不足万。对,这是在关上大门,这是在废掉网约车。这比某些地方傻傻限制网约车数量,招数高级多了。
北上广深的细则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其他地方很可能也会跟进。当征求意见稿成为具体落实稿,意味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网约车领域,此路已经不通,既无创新空间,也无创业可能,凭劳动混口饭吃也不可以。因为你只有国籍没有户籍,因为你不被允许以合适的成本做合适的交易。
事实上,网约车需要被管理的真正理由只有一个:安全。那么,户籍跟安全有关?排量、轴距跟安全有关?计价器跟安全有关?网约车细则,究竟是在落实网约车新政,还是基于老旧的管理思路,拼命往里扔私货?
想起来那句话: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网约车在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下,既改善了民众的出行赢得了市场的口碑,也形成了巨大的市场让很多人找到了工作,同时还发挥了“互联网+”的经济效益让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好好的一举多得,为什么非要搞死不可?
不给网约车留活路的网约车细则,到底是谁在发挥决定性作用?
文/舒圣祥(微信公众号:书生香评)
优酷自频道:书生香评,欢迎访问,欢迎订阅。
201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