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5

三下乡:在乡土与童心间收获成长

七月的风带着暑气,也裹挟着我们这支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三下乡队伍的期待。从7月1日踏足靖安县红星村开始,七天的时光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乡土的厚重、红色的滚烫与童心的纯粹,一一铺陈在我眼前。

初到红星村,泥土的芬芳与山间的绿意便裹住了我们。走访调研的日子里,我们跟着村民走进手工毛线作坊,看一团团彩线在巧手中变成憨态可掬的玩偶、温暖厚实的围巾。指尖的温度顺着毛线传递过来,那是代代相传的手艺,更是对生活的热爱。蜂蜜养殖基地里,嗡嗡的蜂鸣声是最生动的背景音,养蜂人掀开蜂箱时,金灿灿的蜜脾在阳光下泛着光泽,他说“这蜜里有整座山的花香”,那一刻我忽然懂得,乡村的财富从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人与自然的温柔相拥。

白茶基地的茶山像一层叠一层的绿浪,村民教我们辨认茶叶的品级,讲解种植时如何控制光照与湿度。“一株茶树要养三年才能采,急不得。”老人的话里藏着农耕文明的智慧——耐心与坚守,恰是我们年轻人最该学的功课。

犁壁山苏维埃旧址的红色走读,让这段旅程多了份沉甸甸的分量。斑驳的墙壁上,模糊的标语仍能辨认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字样;展柜里的旧步枪、煤油灯,无声诉说着当年的烽火岁月。讲解员说,这里曾是红军休整的秘密据点,村民们冒着风险送粮送药。站在旧址前,山间的风仿佛都带着历史的回响,我忽然明白“初心”二字的重量——前辈们用热血守护的土地,如今正以新的姿态焕发活力,而我们,正是这场接力中的一棒。


转战青湖社区后,支教的课堂成了另一片天地。我们准备了趣味科学课,用气球和小苏打做“火山爆发”实验,孩子们的惊呼声差点掀翻屋顶;绘本课上,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画满星星的纸问我:“老师,星星真的会掉进梦里吗?”他们的眼睛像靖安的星空,清澈得能映出整个世界。除了课堂,我们还穿上红马甲,加入“河小青”志愿服务队,沿着河岸捡拾垃圾。阳光把河面照得闪闪发亮,孩子们跟着我们一起清理杂物,有个小男孩认真地说:“老师,我们要让河水像镜子一样干净。”原来,善意与责任是会传染的,就像涟漪,一圈圈扩散开去。

最后的汇演是这场旅程的完美收尾。孩子们排练的手语舞《听我说谢谢你》,动作虽稚嫩却格外认真;我们表演的合唱《少年中国说》,唱到“少年强则国强”时,台下的掌声与欢呼声交织在一起。看着孩子们脸上的笑容,看着社区居民赞许的目光,我忽然觉得,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暖流——我们带来的或许只是短暂的陪伴,但这份双向的温暖,足以成为彼此记忆里的光。

返程那天,车窗外的靖安渐渐远去,可那些画面却在脑海里愈发清晰:毛线作坊里的笑声,茶山上的绿意,旧址前的沉思,课堂上的雀跃,河岸上的身影……这场三下乡,我们带着知识而来,却收获了比知识更珍贵的东西:是对土地的敬畏,对历史的铭记,对奉献的理解。

原来,所谓成长,就是在走进世界的过程中,慢慢读懂世界。而靖安的这七天,早已把乡土的根、红色的魂与青春的热,悄悄种进了我的心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