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天乡旅路,一生乡土情——靖安三下乡实践心得

八天的靖安之行,像一幅徐徐展开的乡村画卷,从塘里村的袅袅炊烟到青湖社区的欢声笑语,从红色旧址的历史回响到非遗传承的指尖温度,每一笔都镌刻着成长与感悟。作为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赴靖安实践团的一员,这次“三下乡”让我在泥土芬芳中读懂了乡村振兴的深意,在躬身实践中触摸到基层大地的脉搏。

7月1日初到塘里村,党群服务中心里与钱广劝书记的会谈至今记忆犹新。书记谈及乡村发展时眼中的热忱,让我们明白了“乡村振兴不是纸上谈兵,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那句“年轻人要多来乡下看看,这里有你们施展才华的天地”,让我们对接下来的实践充满期待。

红色走读的足迹印刻着初心的传承。7月2日,犁壁山红色革命根据地旧址的斑驳土墙、知青故里的旧照片,无声诉说着先辈们的奋斗故事。在茶园的绿意盎然中,我们看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这片曾滋养过革命先烈的土地,如今正以生态优势孕育着新的希望。而当傍晚在红星村为村民递上回力鞋时,大爷大妈们紧握我们的双手,让我懂得“服务”二字最朴素的含义: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把温暖送到最需要的人身边。

乡村的活力,藏在特色产业的蓬勃生长里。7月3日走访非遗传承人万老师家时,指尖翻飞的勾花线在她手中绽放成栩栩如生的图案,这门濒临失传的技艺因她的坚守而熠熠生辉。在刘腾家的高山养蜂场,漫山遍野的蜂箱与嗡嗡蜂鸣,勾勒出“靠山吃山、养山富山”的产业图景。下午的全民科普培训会更让我们看到,乡村的发展既需要传统技艺的坚守,也需要科学知识的赋能,二者相加,才是乡村振兴的“加速度”。

非遗传承的实践,是一次“守正创新”的生动课堂。7月4日再次向万老师学习勾花时,笨拙的手指在毛线中穿梭,好不容易钩出的小草莓虽不完美,却让我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谛。当我们打开直播镜头,将勾花技艺推向更广阔的网络平台,看着屏幕上滚动的“想学”“太美了”,突然明白:年轻一代的使命,不仅是学习传承,更要为传统文化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青湖社区的支教时光,是与童真碰撞的温暖记忆。7月5日,看着孩子们眼中对知识的渴望,听着他们用稚嫩的声音朗读课文,我忽然懂得教育的意义——它是播撒希望的种子,是点亮乡村未来的光。而6日傍晚的“河小青”志愿活动,让我们在清理河岸垃圾、宣传防溺水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守护家园”的责任,这份责任不分年龄,不分地域。

7月7日的防诈骗、防溺水宣讲和文艺汇演,是实践成果的集中展现。当看到社区居民认真记着笔记,孩子们跟着我们的表演欢呼雀跃,我真切感受到“理论宣讲要接地气,文艺活动要聚人气”。那句“青湖歌舞书新梦”的主题,恰是我们与社区居民共同的心声——用歌声传递热爱,用行动书写未来。

8日返程时,车窗外的靖安渐渐远去,但心中的感动从未褪色。这次实践让我明白,乡村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充满生机的沃土;基层工作不是枯燥的重复,而是充满创造的舞台。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既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青春在服务基层中绽放绚丽之花。

八天很短,短到来不及走遍靖安的每一个角落;八天很长,长到足以让我们读懂乡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这段旅程教会我的,不仅是调研的方法、服务的技巧,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无论未来走向何方,都不能忘记脚下的土地,不能辜负眼中的星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