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实践心得:在红色热土与茶香田野间镌刻青春印记

7月2日,我跟随实践团队走进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在三爪仑犁璧山苏维埃政府旧址、白茶基地、知青小镇博物馆的实地走访中,在为当地居民送鞋子的温暖行动里,触摸到了革命精神的滚烫脉搏,也感受到了乡村发展的蓬勃生机,这一天的经历如同一幅立体画卷,在我心中铺展成深刻的成长印记。

清晨踏入犁璧山苏维埃政府旧址时,青石板路还带着晨露的湿润。庄严肃穆的旧址建筑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每一块砖瓦都凝结着革命先烈的热血。在湘鄂赣黎壁山红色革命展馆,我们通过“实地走读+网络直播”的创新形式,跟随队长的讲解回溯靖安共产党组织的发展历程。当听到革命先烈舍己为国的感人事迹时,无论是现场成员还是直播间的观众,都在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中红了眼眶。在图书阅览室翻阅红色故事类、党政类书籍时,那些泛黄书页上的字迹突然有了生命——它们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革命先辈们用信仰写下的奋斗史诗。这种沉浸式的红色教育,让“为有牺牲多壮志”的情怀不再是课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融入血脉的精神火种,让我真切理解了青年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之重。

告别红色旧址,我们走进红星村与塘里村的白茶种植基地,瞬间被沁人心脾的茶香包裹。实践团成员分工考察茶树品种、生长状态与土壤条件,在茶园中穿梭记录的身影,构成了“知行合一”的生动注脚。当了解到白茶种植通过“生态+经济”双驱动模式提升了村民收入,我深刻体会到产业振兴对民生改善的深远意义。但同时,基地在种植加工流程标准化管理、地理标志品牌打造等方面的发展困境,也让我意识到乡村振兴绝非易事。我们踩着泥土实地丈量基地规模,听茶农讲述种植经验,这种躬身实践的调研方式,让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乡村实际需求精准对接。原来茶香里不仅有自然的馈赠,更有产业升级的挑战与青年可作为的广阔空间。

午后的知青小镇博物馆,讲解员的讲述让那段知青岁月在眼前清晰起来。老旧的农具、泛黄的照片、斑驳的日记本,串联起一代人在这片土地上挥洒青春的故事。他们将理想融入乡村建设的精神,与上午感受到的革命精神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靖安土地上的精神谱系。而随后开展的送鞋子活动,则让这份精神从历史走向现实。当我们把一双双合脚的鞋子送到居民手中,看到他们眼中的欣喜与感激时,突然明白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发展的宏大叙事,更是关乎每个个体冷暖的细微关怀。这份温暖的互动让我意识到,青年参与乡村建设,既需要用专业知识助力产业升级,也需要用实际行动传递人文关怀,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个人。

从红色旧址到白茶基地,从博物馆到居民家中,这一天的经历像一条线索,将革命精神、产业发展与民生关怀紧密串联。我看到红色基因如何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看到特色产业如何成为乡村振兴的引擎,也看到青年力量如何在实践中与乡土深度联结。当我们离开时,带走的是赓续红色基因的坚定决心,留下的是助力乡村发展的青春承诺。未来,我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实践,让专业知识在田野中生根,让青春理想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绽放光芒。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