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第二天:踏寻红色印记,叩问初心使命

       7月2日的清晨,红星村的薄雾还未散尽,我们的队伍已整装待发。昨天的走访让我们对乡村有了初印象,而今天的行程则带着我们穿越时空,在三爪仑苏维埃旧址与知青故里触摸历史的温度。当双脚真正踏上这片浸润着红色基因的土地时,那些在课本上读过的故事突然有了具体的模样,心中的震撼与思索也愈发深刻。

一、苏维埃旧址:在斑驳印记中聆听岁月回响

       三爪仑苏维埃旧址坐落在群山环抱的谷地,青瓦白墙的建筑虽历经风雨却庄严肃穆。跨过高高的门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展厅里那面布满弹孔的党旗—— 布料早已褪色,却因无数细密的孔洞而显得格外厚重。讲解员轻轻抚摸着展柜里的煤油灯、锈迹斑斑的刺刀和用麻纸抄写的革命纲领,声音里带着哽咽:"90 多年前,这里的苏维埃政府仅存在 73 天,却为穷苦百姓分田分地,组建了 300 多人的赤卫队。"

       在陈列室角落,我看到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字迹歪斜却工整,记录着1934年3 月苏维埃干部夜访农户的细节:"王大爷家缺盐,李大姐的孩子没鞋穿,明日需从游击队补给里拨出五斤盐、十双草鞋......" 这些琐碎的民生记录,让我突然明白,革命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无数共产党人用生命践行 "为人民谋幸福" 的初心。当我们在旧址后的山坡上看到刻在岩石上的标语 "工农红军万岁" 时,斑驳的刻痕里仿佛还回荡着当年此起彼伏的呐喊。

二、知青故里:在岁月留痕中读懂青春抉择

       午后的阳光穿过香樟树的浓荫,洒在知青故里的石板路上。一排青砖黛瓦的平房前,锈迹斑斑的犁耙、磨得发亮的扁担和墙上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标语,瞬间将时光拉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接待我们的刘大叔曾是知青点的保管员,他带着我们走进当年的知青宿舍:"28 个北京、上海的年轻人挤在这间屋里,冬天漏风夏天漏雨,可他们没一个叫苦。"

       炕头的玻璃罐里装着褪色的奖状,墙面上用红漆写着"向蔡立群同志学习"—— 那是一位为抢救集体物资被山洪冲走的女知青。在陈列馆里,我看到上海知青王建国的日记:"今天教老乡写自己的名字,张大哥握着铅笔的手直抖,说活了半辈子终于认识 ' 张' 字怎么写。原来知识真的能点亮人心。" 这些带着体温的文字,让我重新理解了 "知青精神" 的内涵:不是简单的吃苦受累,而是一代年轻人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建设的赤子之心。

       在知青们开垦的茶园里,刘大叔指着层层叠叠的茶树说:"当年他们带着水准仪测量坡度,从山脚下挑土上山,硬是在荒坡上种出了这片茶园。现在村里的有机茶产业,根子就在他们打下的基础上。" 夕阳的余晖里,茶树随风摇曳,仿佛在向那些把青春留在山间的身影致敬。

三、历史照进现实:在传承中寻找前行力量

       傍晚回到村部,我们围坐在旧课桌前分享当日感悟。望着笔记本上记录的革命故事与知青事迹,我忽然意识到,无论是苏维埃时期的干部,还是插队的知识青年,他们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选择了与人民同频共振。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的"插队" 或许没有硝烟与泥泞,但同样需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知识播撒在乡村振兴的田野里。

       在苏维埃旧址看到的分田账本,与昨天走访时村民提到的土地流转方案形成奇妙呼应;知青们创办的夜校,与我们即将开展的电商培训课堂遥相辉映。历史从来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精神传承。当我们在知青故里看到当年的黑板报栏如今变成乡村振兴宣传栏,当听到村支书说"现在村里的年轻党员都要到苏维埃旧址宣誓",便懂得了红色基因如何在时代变迁中焕发新的活力。

       夜深了,红星村的犬吠声此起彼伏。回想白天在苏维埃旧址触摸到的粗糙石墙,在知青宿舍看到的补丁被褥,突然明白"三下乡" 的意义不仅是服务乡村,更是让我们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找准坐标。那些为人民幸福奋斗的故事,从来不是书上的铅字,而是前辈们用热血和青春写下的答卷。作为接棒者,我们或许无法复刻他们的人生,但可以接过他们手中的火炬,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写下属于我们这代人的答案。

       明日,我们将走进茶园调研产业,走进课堂开设讲座。带着今日的感动与思索,我更加确信:当双脚沾满泥土,当心灵贴近人民,青春便有了最厚重的底色。而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精神光芒,终将指引我们在实践中找到真正的初心与使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