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淡风轻的一句话,微博瘫痪了几小时。鹿晗公布恋情导致网络瘫痪的事实再次证明了互联网传播的强大力量。
有人说,互联网就是个人人解放自己天性的场所,大家都拼命想抓住点什么,有个他们共同追随的目标,大家抱团组建拥有共同理念的社群,好让这一份慰藉驱赶灵魂的孤独。如果这时候某个话题足够有趣、足够有深度,那便是最好的谈资了,晒的是话题,露出来的是一颗颗表达自我的内心。很怀疑每个热衷互联网话题的人常常自恋:好险,每次我都踩上了热点节奏,像自带节奏的B-BOX,特别厉害,有木有?虽然我买不起LV,开不了保时捷,但我一直利用各种机会表达自己,我也是焦点。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热点话题,人越多,意见越多,人和人的连结点就越多,传播的速度越快,话题热度也就越大,和话题中心人物直接相关的产品被送上热搜,这就很自然了。不知道华为和vivo这一次属于偶然事件还是预谋事件,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品牌热度和代言人就是这样的正相关的关系。
很多公司都知道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做广告、明星代言和品牌传播,但他们不是不知道怎么做,就是老想着三个月五个月收回成本盈利。
能不能收回成本开始盈利,什么时候开始盈利,我想这不仅是个时间问题,更是个管理学问题。
首先,市场问题。你的产品市场容量有多大,竞争程度如何,产品属性如何、复杂性都决定了你要不要做广告,广告能做成什么样。
不同的市场阶段有不同的目标,有两个是主要目标:提高市场占有率Or增加利润。有时市场占有率可能以牺牲短期利润为代价。关键性问题不同,难度也不同,解决问题消耗时间就不同,广告作用就不同。广告可以改善品牌负面形象,可以降低人们对产品的理解难度,可以提升销量,可以强化定位进而扩大市场份额。当然,广告最重要的作用的占领时机,占据说话权。
产品属性不同,广告的作用也不同。认知程度较高、复杂程度较大的产品,数据和面对面指导的效果可能更好,拓展渠道做B2B可能更适合这部分企业。这些企业的广告和互联网传播效果远没有认知程度低、理解难度低,容易听品牌指挥,不需要人们自律的产品的效果好(如快消品,部分电子产品)。
第二,战术问题。
现阶段,产品是处于市场增量期还是处于和其他品牌产品的存量拉锯期,是行业翘楚还是紧随其后的二三名?请行业第一名采用防御战保卫自己的“领域”,第二、三名请采用进攻战争夺更大的份额,只要广告的焦点和关键性问题选择正确,这些TOP阶位的产品做广告起到的作用就是强化品牌效果,甚至能改变品牌地位,有时候特定竞争关系的品牌广告关系到公司的生死存亡。这部分广告大多数都在宣传品牌价值观,从而引起共鸣,或试图改变人的观念,提升销量。当然,华为之前的竞争对手是小米,现阶段竞争对手是蓝绿军团Oppo(Vivo)。通过广告强化了高端手机的行业定位区别小米,强化拍照正面挑战Oppo的网红手机?前两者PK,小米败下阵来,和OPPO/VIVO相争,谁输谁赢?如果你的品牌现阶段只能打打游击,处于研发和资金供给的初级阶段,请不要盲目跟风,进一步细分市场,多做好服务找出产品差异性,并进一步细化市场或者进入专业化领域是关键,大手笔广告需要谨慎。
当然,部分新品牌也有通过广告改变市场的机会,比如:通过正确的品牌定位来占领某一块狭小的空白市场,对于早已竞争激烈的品类不要轻易尝试,没有精确定位,打广告可能会沦为陪衬。我注意到最近有一个手机品牌Sugar出现在某卫视黄金时段,配置处于中等价位的梯段,外观是我喜欢的类型,我认真看了好多次它的广告牌,还在一个运动类综艺节目发现了它的身影,到现在只记得也在主打拍照功能,说实话,包括小米在内,现在主打拍照功能,最后能分到这杯羹的品牌很少。如果这个品牌可以做重新定位,相信广告的作用会更大,销量也会有所提升。
未来,每一个消费者都可能成为品牌传播的使者,如何做好品牌定位,然后运用传统广告+网互联新媒体等手段进行品牌传播,相信很多新兴品牌可以成长起来。消费者有时岂是很容易沟通,只要你给他一个信你的理由,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