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春秋之四十九
都知道刘备托孤,为什么建造白帝城的公孙述遗迹却淹没不存?
文 和运超
白帝城,可谓巴蜀地区闻名遐迩的一处人文胜地。
论历史,这里有三国刘备临终托孤的佳话;论文学,这里有李白流芳千古的名篇《早发白帝城》;论风光,三峡风光享誉世界,白帝城正位于瞿塘峡口的重要地标,今天属于重庆市奉节县。
但人们可能很少注意,白帝城为什么以“白帝”为名?其实这里并没有供奉这样一个神灵,这个名字还的确很容易让人误解,白帝在这里的确不是传说中的神灵,就是一个古人的称号,白帝城就是这个古人而建,其实距离刘备的时间就百余年而已。
一、白帝城的“白帝”到底是什么来历?
在神话传说中,白帝是上古五方神灵之一,主西方白帝之神,金姓,得姓始祖是少昊金天氏,也称穷桑氏,名玄嚣,从西周时代流传下来的《周礼》中,当时人们就开始供奉了。
少昊之所以又称“穷桑氏”,以《山海经》等传说,他的母亲在天上织布,工作到筋疲力尽的时候,常到西海之滨的一颗大桑树下休憩玩耍,也正是在这棵树下面,她孕育了白帝少昊。正好与东方青帝(太昊)、南方炎帝(神农氏)、中央黄帝(轩辕氏)、北方黑帝(颛顼,也称玄帝)相对应,统称五方上帝,这是中华文化中上帝一词的本源。
这五方上帝就是被后人广泛尊称三皇五帝中的“五帝”,到春秋战国末期,秦始皇吞并六国创立秦朝,为了推崇自己的功业和古代的三皇五帝相等,对这一称号来了一个省略就成了“皇帝”。
秦汉以后,白帝及其西方神位并没有仅仅作为后人崇拜的远古神灵,还在历史舞台对应某些人事在社会中产生影响,这就是随着阴阳五行流行起来的事。古代阴阳家、谶纬家往往把五帝和五行、五方种种有关事物互相联系,进行某种吉凶、感应的解说。所以,白帝、赤帝第一次轰动一时的谶纬效应就是刘邦斩白蛇,寓意他是带着光环降生的重要人物。
汉朝中期,原本属于阴阳家的董仲舒借助研读儒家经典投身宫廷,变成了重要大儒,他把天人感应和汉朝兴盛更加神话。尽管汉元帝以后确实儒家学说成为主流,但民间谶纬阴阳学说一直十分流行,从两汉一直影响到三国。就在西汉末年新莽时期,又一个白帝出现了,这就是占据巴蜀的公孙述。
二、公孙述为什么也叫白帝?
公孙述,字子阳,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那个时代,占据巴蜀达十来年(称帝十二年),因为与光武帝刘秀长期对抗,还杀了岑彭、来歙两个大将,被视为反派角色。实际上公孙述不同于王莽、隗嚣等人,能力不差,只是缺乏争雄天下的战略眼光。
公孙述原本是靠老爸公孙仁的父荫出仕,二十出头当了天水郡清水县小官,将此地治理富足安宁。郡守非常赏识,让他兼任管理五县,公孙述照样将五县治理的井井有条,几乎算夜不闭户,天水一郡都视其为奇才。显然在西汉末期,无非就是依靠儒家经学仁德与宽厚特色教化民心,在没有大事的情况下,一般还是能够起到效果。
王莽新朝以后,公孙述调到蜀中任导江县守(导江县名称早废弃,实际是今成都所辖邛崃市)。更始二年(24),更始帝刘玄派柱功侯李宝、益州刺史张忠领兵万余人进攻。公孙述依靠地势险要(邛崃境内至今多山),民众归附,派弟弟公孙恢,在绵竹大败李宝、张忠,此后公孙述威震益郡,属下就劝说趁机建立名号,公孙述就自为蜀王。
不久,光武帝刘秀在中原重建东汉(25,建武元年),公孙述也称帝,自号成家(一作大成),尚白色,建元龙兴。以李熊为大司徒,弟公孙光为大司马,公孙恢为大司空,改益州为司隶校尉,蜀郡为成都尹。
当时,越巂(指汉代越嶲郡,今四川攀西一带)土著任贵杀死王莽任命的大尹枚根,投降公孙述。公孙述使将军侯丹开白水关(今广元市青川县东北,或指今营盘乡五里垭一带),北守南郑;将军任满从阆中下江州(今重庆市),东据扞关(就在奉节一带)。于是所有益州之地尽归公孙述所有。
更始帝刘玄失败后,光武帝刘秀忙于山东事务,关中豪杰吕鲔等拥兵众达万,多往归公孙述,都拜为将军。于是在汉中一带积聚粮食,在南郑修筑宫殿,备置公卿百官。
据说公孙述废除铜钱,置铁官以铸钱,也能证明他对经济有一些因地制宜的办法。当时的交通条件,巴蜀与外界在经济方面还没有后来那么繁荣。所以,蜀地铁钱出现是一种特殊情况,历来也有认为可能地方私铸在先,未必因公孙述而起,他只是顺应了当地的经济特色。
当时有蜀中童谣说:“黄牛白腹,五铢当复。”人们说王莽称“黄”,公孙述自号“白”,五铢钱是汉代货币,寓意天下当归还刘氏。当时人们普遍喜好符命瑞应之事,刘秀表现稍好,也不完全例外,这是汉朝以来风俗大流,直到东汉末年著名谶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所以曹丕立年号黄初,孙权立年号黄武,都与这一谶语有关,可见这一风俗影响深远。
公孙述当然非常迷信符命这一套,以孔子作《春秋》,为赤制而断十二公,解释汉高帝至汉平帝已经过十二代,历数已完,一姓不得再受命为帝。又引《录运法》说:“废昌帝,立公孙。”《括地象》说:“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用种种说法证明黄承赤,而白继黄,他据西方为白德,正好取代王氏。还几次将这些理论传书中原,希望以此影响更多人,公孙述就从五方五行而言,认为自己是感应天命的白帝转世。
之后,夹在中原刘秀和巴蜀公孙述中间,位于陕甘的隗嚣成了墙头草,投降了刘秀又改投公孙述。公孙述为了获得盟友和缓冲,积极救援隗嚣,另外出兵在荆州边地搞一些小动作,基本属于自保。他其实具备关山险要,也有大量人才投靠,可他没有长远眼光,缺乏和刘秀争雄的锐志。
唯一一次较好机会是建武六年(31),公孙述的骑都尉荆邯看到东方将平,汉兵将向西征讨,就提出过联合一些西部残存势力,像当年合纵连横一样挫败刘秀,大家可以出击中原各自发展势力。结果等刘秀恢复过来,重新解决隗嚣和公孙述时,他们两家很难阻挡刘秀的汉军了。建武八年,隗嚣被灭,部将王元来蜀中投降,公孙述任命为将军。
建武十一年(35)春,征南大将军岑彭(南阳新野人,东汉中兴大将之一,云台二十八将第六位,平定荆州和隗嚣的功臣)发起进攻,汉军进入蜀地至江州(今重庆市),得知江州“城固粮多”,留一部军士围城,主力进攻成都。岑彭顺江长驱到达武阳(今四川眉山市彭山县武阳镇)。
为避免大战,光武帝刘秀写信劝公孙述投降,公孙述说:“兴与废都是命运。哪里有投降的天子呢!”汉中郎将来歙(南阳新野人,祖上就与刘秀家族有姻亲,能文能武,地位在东汉功臣中非常高,收复隗嚣和马援等有功,很得盖延、冯异等人敬重)急攻王元、环安,环安派刺客杀来歙;公孙述又派人刺杀岑彭。刘秀为平公孙述连损两大主将,改派吴汉为主帅继续主持战事(来歙遗体回洛阳后,刘秀亲自送葬),次年九月,终于攻破成都。
在最后时刻,公孙述和将领延岑还进行一次绝地反击,延岑说:“男儿应当在死中求生,怎能坐着等死!财物是容易聚敛的,不应当吝惜。”公孙述将收藏的金帛全拿出来,招募死士五千多人,在市桥配合延岑,假装建立旗帜,鸣鼓挑战,暗地却派遣奇兵绕到吴汉军后面,攻破汉军。吴汉坠落水中,抓着马尾巴得以逃出。吴汉十分恼怒愤恨,再次追击,彻底将公孙述、延岑等家族全部剿灭。
对于公孙述占据巴蜀,清朝史学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价,认为他和其他对抗刘秀的人有所不同:“其于汉也,抑非若隗嚣之已北面而又叛也。于一隅之地,存礼乐于残缺,备法物以昭等威,李业、费贻、王皓、王嘉,何为视若戎狄而拒以死邪?自述而言,无定天下之略,无安天下之功,饰其器,惘其道,徇其末,忘其本,坐以待亡,则诚愚矣。自天下而言,群竞于智名勇功,几与负爪戴角者同其竞奰,则述存什一于千百,俾后王有所考而资以成一代之治理,不可谓无功焉。”
三、古代白帝城与今天白帝城是同一座城吗?
当东汉初年公孙述的势力到达奉节地区时,当地还叫鱼腹县,公孙述听到位于瞿塘峡西口北岸的一口白鹤古井白雾升腾,宛如白龙,以流行的符命谶纬学说解读,公孙述以为是“白龙献瑞”,他当时正在四处制造合乎白帝化身的种种祥瑞,所以在这里筑造一座新城,名号白帝城,又称子阳城(公孙述字子阳),所以,白帝城的名称其实由此而来。
公孙述其实可能并没有到过他建造的白帝城,对于符命祥瑞和治理蜀地的功绩,尽管公孙述目光狭隘,没有远见,但巴蜀当地百姓还是十分感念的,所以,约在东汉中期就在白帝城山上有祭祀他的庙宇了。
百年之后,号称光武帝后裔的刘备再次占据巴蜀,在这座并不起眼的小城诞生一出君臣契合,弘扬忠义的托孤佳话。都知道,刘备建立蜀汉以后为了夺回荆州,起水陆联军数万讨伐东吴,结果在夷陵山区舍舟就步,被陆逊设计打败,败退白帝城,忧伤成疾。
刘备既有伤病,更觉羞愧,至此不愿返回成都,一直住在白帝城,改名扩建行宫为永安。从章武二年夏天(222年8月)败退回来,在白帝城养病达半年,章武三年春,感觉身体不行了,急忙叫诸葛亮、李严等重要大臣,带着太子刘禅及其他子嗣来永安宫郑重其事托孤。在后来的历史岁月中,刘备托孤的名声远远超过原本公孙述建造白帝城的由来。
晋朝以后,为了淡化蜀汉的影响,把这里恢复叫鱼腹县,城池没有大的变化。唐代《元和郡县志》记录“白帝城周回七里,西南二面因江为池,东临瀼溪(今名草堂河),唯北一面小差逶迤,羊肠数转,然后得上”。另外《旧唐书·地理志》称,白帝城为公孙述所筑新城,东北二里开外另有一座赤甲城,是原汉朝鱼腹县旧城。
白帝城中白帝庙是今天主要旅游地,是原永安宫为主的内城核心,完整的白帝城是以白帝山为主的一座小城,到南宋为加强保卫扩建有大城,包括白帝山、鸡公山(白帝城以北)、擂鼓台三处防御设施,今天已经无法重现了。
随着后世人们对三国故事、三国文化的喜爱和推崇,很少有人再提白帝城的真正主角公孙述,无数文人墨客游览凭吊,除了山水景观描写,无一例外都称颂刘备、诸葛亮的君臣契合。唐代以后,历代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都登白帝,游夔门,留下大量诗篇。以至于今天白帝庙内集中主打“刘备托孤”的三国人物塑像。
尽管景区内还有瞿塘峡悬棺文物和隋唐以来73座书画碑刻,以及历代文物3000余件,古今名家书画100余幅。除了介绍由来的基本文字,整个景区完全看不到建造白帝城的公孙述任何文物古迹留存,实在让人疑惑,到底什么时候,公孙述会离奇地从白帝城消失了?
虽然晋朝时期对蜀汉影响有过排斥,可之后历朝历代毕竟都弘扬忠义,三国故事、三国文化在文人墨客和民间百姓心目中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对刘备托孤的推崇,地位提升是可以找到依据。但并不一定非此即彼,公孙述和白帝城本源事迹就会随之湮灭。在唐宋以来还是双方并存的,公孙述的庙宇和塑像一直是在主殿主要位置(今天明良殿的范围),并没有因为抬升三国文化就销毁公孙述的影响。
据说到明朝中期正德年间,程朱理学的儒家忠孝节义观念已经有些古板,当地夔州巡抚林俊就认为公孙述在光武中兴面前不服从汉朝,属于反派角色,下令捣毁了白帝庙中心公孙述的塑像和一些纪念他的碑刻画像,另外补充了马援(马援不属于云台二十八将,但在东汉初年是稳定边疆有大功的人物)、江神、土地等塑像。
之后官员继续多塑关羽、张飞等三国人物塑像,白帝庙开始完全改成以三国文化为特色的胜地,开始失去原本白帝城的意义。即便如此,明朝改建的白帝庙还是在明末义军战火中毁掉了。
清朝康熙年间,巴蜀恢复安定,重修白帝城和白帝庙仍然以弘扬三国文化为主,这就是成为流传今天的白帝城,新中国以后为了开放游览,70年代在清朝白帝城基础上经过一次比较大的维护修葺。
今天奉节县经过三峡工程的建设,长江水位抬高175米,旧奉节县包括永安镇等古乡镇全被淹没。白帝城景区成为被江水环绕的湖心岛模样,新城在江岸重新修建,旅游船只基本算是到达过去的半山腰了,原来“夔门之雄”的气势客观上削弱不少。
滚滚长江东逝水,奉节在今天享有中华诗城美誉,人们如果再登临白帝城,那种千古悠悠诗意比历史上的感觉要淡很多吧,尤其单一只有三国文化的遗迹,号称白帝城中无白帝,唯有留给后人好奇者去摸索缘由,或者到此凭古怀幽时发出一些单纯地慨叹了。
201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