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由南宋洪迈所作,堪称宋代笔记小说中的出类拔萃之作。
作为一个勤奋博学的士大夫,洪迈一生涉猎了大量的书籍,并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作者在《容斋》卷首开宗明义:“余老去习 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先后,无复全次,故目之曰。”该书问世之际便震动朝野,就连当朝皇帝赵眘也对其爱不释手,将其作为自己的案头书。《宋史》称洪迈“幼读书日数千言,一过目辄不忘,博极载籍,虽稗官虞初,释老傍行,靡不涉猎”。
*岁旦饮酒
【原文】今人元日饮屠酥洒,自小者起,相传已久,然固有来处。后汉李膺、杜密以党 人同系狱,值元日,于狱中饮酒,曰:“正旦从小起。”《时镜新书》晋董勋云:“正旦饮酒先从小者,何也?勋曰:‘俗以小者得岁,故先酒贺之,老者失时,故后饮酒。’”《初学记》载《四民月令》云:“正旦进酒次第,当从小起,以年小者先起。”唐刘梦得、白乐天元日举酒赋诗,刘云:“与君同甲子,寿酒让先杯。”白云:“与君同甲子,岁酒合谁先?”白又有《岁假内命酒》一篇云:“岁酒先拈辞不得,被君推作少年人。”顾况云:“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还丹寂寞羞明镜,手把屠酥让少年。”裴夷直云:“自知年几偏应少,先把屠酥不让春。倘更数年逢此日,还应惆怅羡他人。”成文干云:“戴星先捧祝尧觞,镜里堪惊两鬓霜。好是灯前偷失笑,屠酥应不得先尝。”方干云:“才酌屠酥定年齿,坐中皆笑鬓毛斑。”然则尚矣。东坡亦云:“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酥。”其义亦然。
【译文】现在人于正月初一都要喝屠酥酒,由年纪小的人先喝,相传已很久了,这是有它的来源的。后汉时李膺、杜密以同属党 人被囚禁在监狱中,逢元日,在狱中喝酒,说:“过元日要从年小的先喝。”《时镜新书》里记载晋朝时董勋的话:“元日时饮酒先从年小的开始,这是为什么?董勋说:‘旧时风俗以年纪小的,还有很多年可以过,所以先饮酒,以表示对他的祝贺;老年的,已失去很多岁月,所以后饮酒。’”
《初学记》转引的《四民月令》说:“元日饮酒,当从小起,从年小的人开始先喝。”唐朝刘禹锡、白居易在元日饮酒吟诗,刘说:“和你年岁相同,寿酒请你先喝。”白说:“和你年岁相同,寿酒该谁先喝?”白居易又有《岁假内命酒》一首诗说:“岁酒先喝推辞不掉,是因为被推为年小的人。”顾况诗里说:“不觉年老和春节一齐来到,更伤感的是过去朋友还有几人在世。没有长生仙丹的孤独老人害怕照镜,手里捧着屠酥酒让少年先喝。”裴夷直诗里说:“自知我的年纪最小,先捧起屠酥酒不把青春让别人。假如再停几年逢到今天的日子,又该惆怅地羡慕比自己更年轻的人了。”成文干诗里说:“黎明星辰未落时就捧起贺年的酒杯,对着镜子吃惊自己已经两鬓白发。只好在灯前偷偷地一笑,屠酥酒不应该由我先喝了。”方干的诗里说:“刚饮屠酥酒时排定年龄大小,在座的人都笑那两鬓白发的人。”这些诗都可以看出元日饮屠酥酒的风俗。苏东坡诗里亦说:“只管安心受穷愁,只要能换得身体健康,又何必怕最后去饮屠酥酒呢?”其意思也是一样的。
【简析】本次无所谓“析“了,随便聊聊。阿城在《棋王》里写王一生的父亲的话:有什么对老人不满的,下辈子再说吧,酒,是老爷们的觉(jiao)啊。而我们本地人有一句俗语。三人同行,小的吃亏。没有细究过为什么,好像时间一长,沿习下来的。弄反了,文中写的还是小的受优待。不过,你要注意一个细节。两人喝酒碰杯。年龄小的,酒杯边缘不要高过年龄大的。这是对年龄大的人的尊敬。
* 【原文】汤武之事
汤、武之事,古人言之多矣。惟汉辕固、黄生争辩最详。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杀也。”固曰:“不然,桀、纣荒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因天下之心而诛桀、纣,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贯于足。今桀、纣虽失道,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反因过而诛之,非杀而何?”景帝曰:“食肉毋食马肝,未为不知味;言学者毋言汤、武受命,未为愚。”遂罢。颜师古注云:“言汤、武为杀,是背经义,故以马肝为喻也。”《东坡志林》云:“武王非圣人也,昔孔子盖罪汤、武。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孔子予之,其罪武王也甚矣。至孟轲始乱之,使当时有良史,南巢之事,必以叛书;牧野之事,必以弑书。汤、武仁人也,必将为法受恶。”可谓至论。然予窃考孔子之序《书》,明言伊相汤伐桀,成汤放桀于南巢;武王伐商,武王胜商杀受,各蔽以一语,而大指皎如,所谓六艺折衷,无待于良史复书也。
【译文】商汤和周武王的事情,古人议论的已经很多了。唯有汉朝的辕固和黄生二人,争辩的观点最详明。黄生说:“商汤和周武王不是受命于天当上国君的,而是靠杀了旧君才当上国君的。”辕固说:“不然,夏桀和殷纣王是荒婬残暴的国君,当时天下人心已转向商汤和周武,商汤和周武是先获得天下人心才去诛杀桀、纣,这是不得已的事,民心就是天心,这不是受命于天又是什么呢?”黄生说:“帽子虽然破旧,仍然得戴在头上;鞋子虽新,只能穿在脚上。如今桀、纣虽然无道,终究仍是君主;商汤和周武虽然是圣人,终究仍是臣子,反因君主有过就把他们杀掉,这不是杀弑又是什么?”汉景帝说:“吃肉的人不吃有毒的马肝,未必就是不知道肉味;讲究学问的人不说商汤、武王是受天命当君主的,也不一定就愚昧无知。”于是才停止争论。
唐朝的颜师古注解这一段话时说:“主张汤、武是杀君的,是违背了经书上本义的,所以才用马肝作比喻。”
《东坡志林》里讲:“武王不能算是圣人,过去孔子也是责备商汤和武王的。伯夷、叔齐不愿吃周朝的粟米而饿死,孔子给他们以很高评价,这也等于狠狠责备了周武二王。直到孟子的书里,才把这种看法混乱颠倒过来。假如当时有比较好的史官,商汤把夏桀流放到南巢(今安徽巢县南),一定会记成商汤叛乱;周兵大战殷纣王于牧野(今河南淇县南),一定会记成周武王弑君。商汤、武王都是仁德的人,也必然会依据法规接受弑君犯上的恶名。”这一段可以说是十分中肯的议论。但是我考察了孔子给《书经》写的序言,明确地说过,伊尹做成汤的丞相起兵征伐夏桀,成汤把夏桀流放到南巢;武王征伐殷商,武王获胜而杀纣王,各给他们一句有好有坏的评语,把自己的观点说得十分明白透彻,这就是六艺里讲的折中方法,这样便不需要什么良史重新去评写历史了。
【简析】民心就是天心。这句话高大上。是至理之言。对一个人的评价有反复,但最终会有定论。因为有民心和天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