彦玮,见信如唔。
来信已收,近期烦心事颇多,提笔几次。
今天终于静下心来,给你回信。
正文:
那天长谈内容,笔记已阅。这里先聊聊为什么提议让你回忆那天谈话并书信形式发我,并不是为了考教你记忆力。基于两方面考虑:
- 首先,写作是一个高强度活,过程中调用颇多认知模块。所以企业面试、人际沟通,文章最能显示一个人的真实水平。
- 其次,我需要确认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失真度,更重要的是了解你重构这些信息后,赋予它们的权重。
这有利于接下来的交流。
正如一位友人说过:
written is always better than oral 。
想不清楚的事儿,一般写不下来;
写不清的事儿,一般也说不清楚;
必须当面说才能清楚的事儿,一般没谱。
- 每个人感受到的真实世界取决于他的认知边界。而回忆的完整性是次要的,因为没人能完美复原当时经历的场景。
- 而记忆擅长美化和欺骗。这也是我建议你及时写日记,少看他人成功传记的原因。世界没有真实可言,或者只是认知上的真实,只存在我们的描述和认知中。
- 拍摄影像也只是记录某一个视角,而且只是声音和色块的记录而已。
忘记的就是不重要的;
不知道就是不必要的;
现实往往不是这样的。
忘记是为了更好的记忆
很高兴那天谈话的主要脉络,你梳理出了自己的版本,并且我认为同样关键的几项,你也赋予了足够的权重。
这些就足够了,如果让我再提点建议的话,我希望其他的都可以忘记。围绕“作品”二字,构建未来大学四年,甚至更长的人生,就足以超越芸芸众生。
关于高考
高考可以类比为古代科举,不可否认,在80年代初刚恢复时,甚至直到2000年,还是改变人生最要因素之一,权重很高。但此次,结果或好或坏,安慰或鼓励的话,我都不太想说。
有个原则希望引起你的重视:
经历过,或好或坏,不要后悔就行。
沉迷于过去会让自己自卑,你又无法改变既定事实。要知道,自信才是你人生最大的依仗。最近研读《孙子兵法》得到最重要的感悟,分享与你:
要懂得认输。
要知道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的,未来很多职业会消失(会计、口译。。),用10年,20年的眼光来看,高考事件的权重没有预想那么高,把握好全局,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
我喜欢人生是场马拉松的隐喻。
慢,但要动起来。
唯一一点要强调的是:
要始终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
这是我从台湾大学-吕世浩-讲《史记》里学到的。
只要对自己有足够要求,接触什么样的人和外在环境,可以人为过滤和选择。有要求就有希望,人最害怕是看不到希望,随波逐流。只要做到这点,前途就会明晰很多。
关于暑假
暑假怎么过?很高兴你也订阅了《硅谷来信》,优先参考具体建议的几封内容,按此实践,应该不会太差。吴军教授的品味,在我的认知中评级很高。希望在你的世界,亦如此。
额外多说几句:
- 尝试记录每天的想法,是日记也好,对话录也罢。给未来的自己提供一手信息和过去我的反思,因为随着年岁的增加,你会发现记忆是靠不住的。
我最近又看了很多杂书,吸收了少量东西,丢弃了大部分,但不一定适合现在的你。
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独特的系统,承载和安放一些信息。
认知过载或混乱,都不利于行动。
当然,如果写作在你的认知世界恰巧权重也蛮高,我倒是有几个实践后的技巧供参考:
- 首先在我们这个时代尝试拥抱互联网,纸质和硬盘都有可能丢失,而依托互联网,它的生命周期更长。看看qq上早年发表的说说,就知道这个道理了。
一滴水不想消失,最好的办法是融入大海。
- 不管是写作还是什么,学点互联网世界大家交流的语法,首推Markdown入门指南,是未来也会很主流的语法。
- 个人系统搭建的载体,因人而异,可以是印象笔记,可以是卡片大法。我现在在用的是workflow。
世界上优秀和厉害的人很多,我并不希望说教式的告诉你什么道理。只是分享自己体悟过滤后,还剩下的作品及信息与你,并适时调整赋予这些信息的权重。
附录:
祝夏安
止语
2017年6月28日于重庆
CHANGELOG
170628 markdown后,发布于简书。
170627 iA writer 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