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因为和女儿讨论《读库》新一刊的插图,一时兴起随手翻了下以前的期书,突然看到一篇文章《犯错是常态,而不是例外》,大脑叮一声发出了兴奋的提示——这一定是一篇写认知的文章。果不其然,文章的第一句话就是:“认知偏差不仅存在,而且广泛存在,甚至可以说是内置于头脑的故有系统中。”看到这句话,我马上反应过来,文章的具体内容一定和大脑认知的三个层次有关…..然后,重读文章,结合最近读的《认知觉醒》,发现作者分享的框架效应、理性选择假设、代表性思维捷径、可得性思维捷径、锚定效应无疑例外不和大脑的认知体系有关。
我看了下期号,这篇文章刊登在《读库》2105那一期上,我也一定是认真读过的,这一次看起来,却完全像读一篇新的文章。这种新,不仅是因为我的阅读兴趣和认知在2021年没办法彻底理解体会这篇文章的内容,也因为在通过“读书-复盘-输出”这种方式读了《认知觉醒》后,我开始能够将两本书的内容联系起来了,也对文章中提到的事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共鸣。
你看,这大概就是“关联性学习”的初阶——知道一个信息点,关联一个信息点,如果我们再深入一步,将信息点进行实践和反馈,这些认知慢慢就会在大脑里形成一个稳固的认知体系。我愿用借用变形金刚里的形容来指代这个晶体——能量块。我们的一切学习都是为了在大脑里构建自己的能量块,进而利用其神奇而无穷的力量,去开拓与成长。
当我们拥有了自己的能量块,就可以任性调动其中的能量,指挥大脑去做更利于我们利益的选择。比如我们在想要孩子做某项我们希望她做的选择的时候,妈妈们都学会了使用”闭合选项”——你是要背单词还是做数学?你是要吃牛排还是吃意面?无论答案是什么,都是妈妈希望孩子选择的内容。
这样的认知利用,在新闻传播、行销广告等方面都会有引导性的事例,尤其在现在自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我想无论是新闻事件的讨论还是直播带货的营销,善用认知理论来做事的,都会获得他想要的结果。
提到关联性的实践,我想起以前自己在职场上的一些高光时刻。
以前只觉得自己大概是想法很多创意很多的人,但是现在回头来看,如果我可以更加明确系统的学习关于“认知”的理论与效应,即时调取、复盘总结,大概自己的职业生涯,会变得更加有趣有明天。
把对事情的热爱和投入,专注与思考,化成手里的箭,用广深的知识和阅历,阅读与思考磨砺手里的弓,让好奇心与敏锐性成为眼里的光——射中目标,理想必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