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要做年终总结了,难免对未来又有点焦虑,看了发展心理学的专栏,里面刚好有提到这个主题,就拿来分享一下。
近的思维方式:与现实接触
为什么说现实是源头活水?现实就是一部永不落幕的戏剧,随时随地都有新鲜事发生。唯一不同的是,走近它,感受它,其实这是一种近的思维方式。
这是什么意思呢?
近的思维方式,就是关注真实的、正在发生的、近的事情。这些事情是流动的、不断发生着变化的。
那相对应的,另一种思维方式就是远的思维方式,指的是关注想象中的、抽象的、远的事情。这些事情常常是静止的、僵固的,是我们头脑中已有的东西。
近的思维会不断跟现实接触,让现实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是一条不断有源头活水的河流。而远的思维,是只注重头脑中已有的规则,这些规则让你只能看到你想看到的东西,这是一种拒绝改变的思维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僵固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是同一种思维方式——远的思维方式。
为什么这么说呢?
僵固型思维不是看重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不是看你付出的努力,而是评价你这个人怎么样,聪明不聪明,这是远的思维;
应该思维只执着于头脑中已有的规则,而不关注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也是远的思维;
绝对化的思维方式呢?把一件现在发生的坏事,用永久的、普遍的和人格化的方式进行概括、推演,这就是远的思维。
其实,远的思维的存在,也是有道理的。
你面对的信息无穷无尽,所以你必须要把这些信息封装起来装到我们的头脑里,让它们变成了我们头脑中的概念、观点、评价,变成了一些刻板印象。
远的思维能够帮助我们省略加工需要的认知资源,同时,因为抽象和规则化,它让我们面对的世界有了更多的确定性。
但是,远的思维也限制了我们的成长。
如果固守这些远的思维方式,你就看不到正在发生的事情,新的东西就不会进来,你的思维也不会有什么变化。
打个比方,远的思维像是看电视,你觉得自己能看得很清楚,但你看到的,都是电视导演想让你看的;
而近的思维呢?像是在现场,也许细节太多,你会被淹没,但是你会看到更多、更真实的东西,因为你就在那里。
在学习正念的时候,我的老师曾跟我说,很多时候,我们的心都是浮的,有很多念头产生,这些念头把我们带离到此时此地。
为了让心安顿下来,你就需要有一个焦点。
如果你在这个焦点上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你就会变得专注。而你一专注,你就在这件事里面了,就像在现场一样。
正念很强调专注当下,强调此时此刻。这跟近的思维强调的东西是一样的。所以也把近的思维方式,叫做正念思维。
正念思维的三条原则
那么,我们要如何学习近的正念思维呢?
其实,思维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学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就是学习一种新的语言。
像“这一切有什么用呢?”“我为什么总是这么糟糕?”“我根本做不到!”“一切”“总是”“根本”,这些关键词,就是远的语言的特征。
它们是非常概括和抽象化的,当我们用这种方式思考的时候,基本上没有我们能够控制的事情了,除了自我厌恶和自我谴责,我们对此也无能为力。相反,近的思维却是生动的、丰富的,充满了变化的可能性的。
第一条原则:用描述性语言,而不用评价性的语言。
所谓的描述性语言,就是不加自己的评价,少用形容词,而尽量用动词来描述正发生的事情。
这有点像镜头语言,在电影里,一个导演是不会告诉你他是怎么想,或者主角怎么想的,它只会如实呈现演员的表情、动作和对话,让你自己去感受。而你感受到的,都是很近的、很鲜活的东西。
为什么要用描述性语言而不用评价性的语言呢?
因为评价性的语言已经用我们头脑中的观点、概念对信息进行了封装和加工,它会阻碍变化的发生。。
假如一个人说“这个妈妈很控制”,“这个女儿乖乖的很听话”,那他在想法里,就已经不自觉地把她们放到了一个很难改变的位置。
所以,换句话说:“这个妈妈在咨询室里指着女儿说,我不允许你这样做,而女儿则低着头一言不发。”
注意一下这两种语言的区别。在后一种语言里,你会好奇发生了什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好奇她们心里是怎么想的,可是如果你只是说“这个妈妈很控制”,那就很难有进一步探索的空间了。
第二条原则: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
他们在用很远的语言描述自己的问题,他们的提问方式正反映了他们思维的方式。他们就是在用抽象的、概括化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这让他们的问题很难找到答案。而这,也正是他们的问题。
类似“我很内向,每次遇到人都很紧张”这样的问题,应该要想:
“遇到哪些人你容易紧张,遇到哪些人不会呢?在什么场合你容易紧张,什么场合不会呢?在与人相识的哪个阶段你容易紧张,哪些阶段不会呢?最近你在跟谁交往呢?感觉怎么样呢?”
要这么想目的,是希望我们能用近的语言去描述自己的生活,以及在生活中的各种关系。紧张不是因为我们内向——不是说这不对,而是说这太远了。
你只有真的看到相处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你才能看到你能够控制的部分,才能找到可能的出路。
第三条原则:关注现在能做的事,而不是关注事情的结果。
在用远的语言思考时,我们总是先去判断一个事情的结果,评价一件事有没有用,再来决定要不要做。
在时间上,先有做事,然后才会有“有用没用”。
很多时候,“有用没用”只有等做完一件事才会知道。可是,正是我们头脑中预想的“有用没用”的结果,让我们失去了行动的能力。
正为未来的事情忧虑,总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没有用。我说,不如我们现在用很近的语言来想想。现在你只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现在能做什么?
第二个问题:你愿不愿意去做?
如果你在为一些远的事情焦虑,也可以用这两个问题把自己的思维拉回到现在来:我现在能做什么?我愿意做吗?
确实,现实是一部永不落幕的戏剧,随时随地都有新鲜事情发生,走近去看他,感受他,就是近的思维方式,而恰恰是这种思维方式,才能缓解我们的焦虑,真正活在当下,享受现在的美好生活!
所以,你现在能做什么?你愿意去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