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算是体验过两年的美国大学校园吧。在大学的最后两年里我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学习计算机科学。那时候的我比较颓废,每天几乎就是图书馆和家里两点一线。在疲于赶每一门功课作业之余,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宅在家里打游戏上。现在不禁感慨自己还没大学毕业就结婚真的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如果要是没有让我老婆和我一起生活,对我的行为进行约束,现在的我应该还是那个网瘾少年。
在自己独居美国念大学的那两年里,我住在一个很破的小房子里,房子大概是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产物,我还能记得我们的公寓大门还是那种圆球状的把手,用蜡黄的钥匙开锁时候还能发出嘎吱的声音。房子是我和一个室友合租的,由于我们两个都不太愿意打理家务,所以大家都本着极简主义让自己满足基本温饱就可以。客厅作为公共位置没人愿意管理,因此我们的客厅什么家具都没有,一块四方的地毯仅此而已。 房间的灶台用发热金属丝盘成蚊香状,热度远不及国内的明火,每每爆炒个蔬菜出锅时都变成了水煮菜。大学两年我都睡着一个宜家买的小铁床,床单和枕头在两年之内就几乎没怎么换洗过。除了床以外,我的房间里还有一把椅子,一张桌子和一盏台灯。在这里面我的椅子应该是最贵的了,要80块钱,毕竟我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这把椅子上度过的,所以下了血本。现在想来,和当年的生活一对比,现在动辄几千块买一个小家具,生活真的是大变样。
虽然说当年的生活简单单调,我还是能感受到一些美国校园的独特文化。跟传统的中国学校不同的是,美国学校没有班级,没有班主任,没有人从早到晚看着你,催你写作业,催你复习考试。你可以选择积极拼搏,拿好成绩,也可以选择勉强及格或放弃治疗。学校的图书馆是24小时开放的,我记得绝大多数的同学还是非常积极的下课就奔向图书馆学习知识的。而我在拼搏和懒散之间掌握着刚刚好的平衡,课程达到中等偏上,按时毕业,找到工作,一切也都还算顺利。
每到周末的时候,我就会约上三三两两的朋友去超市买个菜,超市距离公寓大概十五分钟步行路程,如果冬天下大雪可能要半个小时。我们一行人一趟来回每人只能拎两个塑料袋,再多拎,塑料袋的把手就会把手指勒疼。有的时候我们需要买大米,就让一个兄弟推个小自行车。路上大家聊聊最近的作业,聊聊未来想去什么公司,聊聊什么时候可以脱单,时间也就过去了。当然,聊到脱单的话题我就会不自觉的昂首挺胸起来,毕竟学我们这个专业的男同胞想脱单还是很困难的。
改变我人生的转折点的事情是大三时候的career fair,放在国内就是校园招聘会。一排排大大小小的公司,排列在图书馆大堂的两边,过来招聘的人员都穿着象征着自己公司的广告衫和排着长队拿着简历的学生们侃侃而谈,仿佛一个人生赢家在居高临下的审视着拿着空饭碗的乞丐们。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看到大公司往往都是口碑好,人气高,而那些门庭冷落的小公司往往低三下四笑脸相迎的招揽着学生前来关顾,像极了传说中的怡红楼。我记得我拿到的第一份面试是Yelp的,一个类似于国内大众点评网的东西。人生中的第一份面试不出意外总是以失败告终的,不过我花了两个小时换来了一个yelp的广告衫也不算亏,这个广告衫后来被爱人捐给了社区的慈善组织来造福社会了。在第一次面试之后,我又陆陆续续收到了一些面试,有的非常顺利,有的非常尴尬。辗转一个月的求职岁月最后也还算是以成功收尾,进入了Amazon,一个类似于国内京东,阿里巴巴的这种电商网站。当然,从拿到offer起,我就彻底放飞自我没怎么努力读书了。
总的来说,大学在美国的两年我还是充分的体会到了自由支配时间,零花钱的乐趣。现在想想还是依旧怀念那个时候的快乐时光。最近看了一部电影叫 To All the Boys I've Loved Before, 里面描述的美国高中生活让我又重新想到了当年自己还在学校时的潇洒。不需要养家,不需要考虑前程,不需要每天坐办公室。当然由于我高一开始就和我爱人在一块了,并且直到结婚前一直是异地的状态,我并没有深刻的体会过校园恋爱的感觉,有的时候看到校园里的情侣们牵个小手,你侬我侬一下,自己也挺羡慕的。不过羡慕又能怎样呢,我这坨粪上已经插了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