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琐事儿相对少了些,坐在电脑前面的时间就多了些。晚餐后,外出溜达了三公里,回来感觉无所事事,也不想再坐下来码字。这时元认知上线了,一个声音告诉我:“一会儿还得去接大女儿放学,没必要写下去。”另一个声音反问我:“孩子的学习力都比你强,你所谓的言传身教呢?”
最终,理智脑战胜了情绪脑。
5.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六个关键词:匹配、深度、关联、体系、反馈、休息,今天复习匹配和深度)
(1)匹配:舒适区边缘,适用于万物的方法论
好的成长是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即难易匹配得当,既不要太难,也不要太容易,难易适中的地带才是学习的心流通道。
比如孩子平时写作业时,就要像考试一样,集中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做最多的题,并且做正确,把自己推到了舒适区的边缘。在这种状态下,孩子必然会极度专注,学习效率和成绩自然会提升。
距离我们太远的事物,我们通常无法把握。有多大能力干多大的事情,不干与自己能力不匹配额的事情。
无论是学生还是我们成年人,不要认为没有管束的生活很美好,一旦进入完全自由的时间,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清醒和定力,绝大多数人最终都会被强大的天性支配,去选择娱乐消遣。在有约束的环境下我们反而效率更高,生活更充实。
就像国家对经济要进行适当的调控,既不能自由放任,完全依靠市场,又不能管的管的过死,完全依靠政府指令。又像做父母的对孩适当放权或鼓励。当孩子没有相应的掌控能力时,如果让他们自己决定吃什么、玩什么、做什么,只能变成自以为是、自私自利的人。
如果目标太大、太模糊,与我们现有的能力不匹配,我们可以拆解目标——把大目标拆分为小目标,任务就会立即从困难区转移到拉伸区。几乎所有的行动达人都是拆解任务的高手。
目标清晰了之后,“极度专注”也自然能做到了,然后通过自我测试、反思、错题本这些方式获得反馈,这样做能不断优化自己关注的要点和小目标。
学习不只是一味地努力,成长也不只需要“打鸡血”、拼意志力。只要站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往外走,同时和时间做朋友,你肯定会在不经意间发生蜕变。
(2)深度:深度学习,人生为数不多的好出路
根据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学习金字塔”理论,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个层次。
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这些活动对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10%、20%和30%。
主动学习:如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将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提升到50%、75%和90%。
以阅读为例,如果读完从不回顾、思考,只满足于输入的过程,这类学习的知识留存率很低。几天之后就想不起自己读了什么。更糟的是,这种努力会让人盲目追求阅读的速度和数量,让人产生勤奋的感觉,实际上,这是低水平的勤奋,投入越多损失越大。
深度阅读,即是读完书能去实践书中的道理。从知道到做到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如果能把自己知道的写出来或者向别人清晰地陈述,这才是深度学习真正的开始!因为你必须动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知识,当你能够把新学的知识解释清楚时,就意味着把它纳入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达到了可以教授他人的水平,并可能创造新的知识。
所以,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为深度学习之道。
深度学习3个步骤:
①获取高质量的知识;
②深度缝接新知识;
③输出成果去教授。
这样的学习必然要放弃快学、多学带来的安全感,要耗费更多的时间,面临更难的处境,甚至还会“备受煎熬”。但,能获得你真正产生收获。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改进:
①尽可能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
②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如有机会,我们还可以花足够长的时间去打磨一个主题或观点,当一个你精心打磨的作品打动了别人,它产生的影响力将远比每天都写但缺乏深度的思考要大得多。
③反思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另外,除了专注于深度学习,也对浅学习保持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