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仪式感?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张国荣在《阿飞正传》里说1960年4月16日下午三时之前的一分钟,你和我在一起,因为你,我会记住这一分钟,从现在开始,我们便是一分钟的朋友。
那一分钟因为这句话而变得不一样,这就是仪式感。
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仪式是祭天,帝王认为自己的天子,受命于天,取得皇位之后都会去泰山进行封禅活动,据记载,秦代以前有72位 帝王在泰山进行过封禅,沿至秦汉,封禅像现在的阅兵典礼一样成为帝王的一项旷世大典;到了唐宋时代,封禅仪礼的流程和细节已经非常完备了。
帝王带着大队人马去泰山搞这么一个仪式,他要干嘛呢?这项浩大的仪式中,皇帝希望借此祈求上苍保佑,并告之天下君权天赋。
百姓家中对应的有祭祖仪式,除了祭祖以外,婚礼、葬礼、毕业典礼、生日和节庆都是老百姓会操持和参加的仪式,每一项具有仪式感的日子当中都附带了不少规程和宜忌,这些日子里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这些以前在代际间口口相传,现在则靠媒体大肆渲染,于无形中规范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团体来说也有不少仪式。公司有年会,政府机构有堂会、还会有重大表演。一个大项目会有启动仪式、奠基仪式、里程碑事件的庆祝仪式等等。
以上列举的每一项仪式都要花费不少的金钱、时间和精力,可人们仍旧十分热衷于各种仪式,人们为什么需要仪式以及在仪式中感受到的“仪式感”呢?
首先,人们需要借助仪式来标记生活。
《蒂凡尼的早餐》里有这么一段话
大部分的生活都乏味得不值一提,根本就没有不乏味的时候。
换另一种牌子的香烟也好,搬到一个新地方去住也好,订阅别的报纸也好,坠入爱河又脱身出来也好,我们一直在以或轻浮或深沉的方式,来对抗日常生活那无法消逝的乏味成分。
不得不承认生活的本来面目就是乏味的,人生在世就像在一条漫长时间长河里漂泊,茫茫海上不知去向何方,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撞上暗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到达彼岸,所谓的“仪式”就是人们在这生活河流上安装的一座座灯塔,借着这些闪烁的灯塔,人们心中有了光,有了目标和希望,根据这束光计划着下一步的日子要往哪里去。总之,仪式就是在为每一个普通的日子打上一个标记,让你在憧憬未来的时候能够找到方向,在回顾往昔的时候能够留下纪念。
其次,人们需要仪式来彰显特别。
《小王子》里有一段经典故事。
“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狐狸说道,“比如,你定在下午四点钟来, 那么到了三点钟,我就开始很高兴。时间越临近,我就越高兴。等到了四点,我就很焦躁,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期待你的到来,我们需要仪式。”
“仪式是什么?”。
“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狐狸说,“它使某个日子区别其他日 子,使某一时刻不同与其他时刻。比如说,我的那些猎人就有一种仪式。他们每星期四都和村子里的姑娘们跳舞。于是,星期四就是一个美好的日子!我可以一直散步到葡萄园去。如果猎人不在固定的时候跳舞,所有的日子都是相同的,那么我也就没有假日了。”
人们需要花点心思把平常的事情变得不平常。比如我们说年味儿淡了,是因为我们把原本年里的“不平常”,如过年才能做的杀猪吃肉买新衣变成了“平常”,动动手指头就能在购物网站上买新衣。而只有把平常变得不平常,才能有仪式感,比如一年只有一次集五福。人们需要“仪式感”来美化日常琐事,彰显这一天和以往每一天的不同。
最后,更本质的是人们需要仪式感为生活注入能量。
仪式是形式,本质上是为内容服务的,它究竟在为什么内容服务呢?我理解,几乎每一项仪式背后都有某种希望唤起的积极情绪。
比如一场盛大的婚礼背后是希望唤起这对新人对彼此关系的珍惜。
战士上战场之前的讲话是为了给注入崇高感和自豪感,唤起士兵们振奋士气、奋勇杀敌的情绪。
祭祖和葬礼则是唤起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
这些仪式和从中体味到的仪式感正是在为我们乏味的生活打上标记,彰显特别以及为我们注入再出发的积极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