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手里拿着一个豆沙饼难过地说:“小气鬼妈妈,抢掉了我的包包。”
妈妈回应:“妈妈没有,妈妈就拿了你一个,另一个姐姐早餐吃掉了。”
“小气鬼,哼”
我说:“承承还想要豆沙饼对吗?”
“嗯!”
妈妈补充说,他昨天也带了两个去幼儿园,好像是要给好朋友。
“哦,承承很伤心,你想给朋友带一个饼却没有了。”
“嗯。”
“真是让人难过,我们一起来想想还可以给朋友带点什么礼物呢。甜甜的红枣可以吗?”
“不要!”
转了一圈,小手一指“这个!”
“哇,棕子,可以哟,来,我们装书包里吧。”
这个分享,主要是示范倾听,倾听是贴近孩子的感受与需要,而不停留于当前的行为与事件本身。
“小气鬼”,是儿子这一阵子经常用来表达情绪的词语,很有力量的一个词。生气时“哼,小气鬼”难过的时候“呜,小气鬼”逗你玩的时候“来呀,小气鬼”几乎是万能的表达。三岁后的孩子好像有这么一个敏感期,喜欢学习脏话,粗话,让你听了受伤的话。比如王八蛋,如果你被他激怒了,他就被强化了,孩子就是从这种词汇中获得了力量感。
妈妈显然被这个名词击中了,感觉得受到了指责,回应的时候辩解有没有这类表面信息,其实孩子口中的“小气鬼”就是感叹词,别无他意。
然后就是妈妈急于赶流程,吃饭,上学,没有停下来和孩子的情绪回应,这个是大多数妈妈的通病。所以说,倾听的技巧不难理解,难的是运用,妈妈的心态不能调整得和孩子一个频,那就谈不上倾听。
另外,孩子喜欢表达“抢”这个词,很多父母可能不太能理解,感觉又被孩子指责击中了。孩子的“抢”,往往只表达一种物权界限。当我听到孩子经常说,妈妈抢我的,姐姐抢我的,我才意识到,我们家其实很多传统家庭都缺少了一个物权意识。孩子是自我中心的,什么都是我的,我可以使用的就是我的,他们是这样认为的。
那我意识到之后,就会很明确的对孩子说,这个玩具是你的,这个碗是你的,这个车是你的。然后哪些是姐姐的,哪此是公用的,于是,用别人的东西要经得同意,这个规则就确立了。
儿子说妈妈抢他的包包,他的想法其实就是,饼干是我的,要吃需要经得我的同意。
所以检讨下来,我们虽然有了物权意识,但是做得还不够到位或者说不够细。嗯,可以给他一个专门的箱子,很容易模糊界限的东西,像零食什么的,买回来后分配好,他的就放到他自己的箱子里去。这样好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