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出现过这些场景?当别人和你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就立马打断别人的讲话,然后有和别人吵的面红耳赤;当别人在说话的时候,脑海中想的是下句话我该如何回应,而不是设身处地的去倾听他人;当领导给了你不认可的处罚的时候,你就破罐破摔埋怨老板不公平平等等。
这些问题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也许都会存在,相信我,你并不孤独,我曾经也一直在思考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答案,直到有一天我听到了《流血的仕途》这本书,从李斯的仕途经历中仿佛找到了答案。
知道对方在想什么
李斯很有野心,想要证明自己,想要一展宏图,便毅然出发去咸阳发展,刚到咸阳时运气不太好,秦庄襄王去世,年仅14岁的嬴政即位。我们都听过奇货可居的故事,吕不韦是一个商人,而奇货就是此刻去世的嬴政的父亲秦庄襄王。作为已经成功扶植过一代帝王的相国,如今嬴政年幼,尊他为仲父,可想而知,这时候秦国最炙手可热的人物当属相国吕不韦。吕不韦,就是所有来秦国的门客的共同目标,李斯也不例外。
在见到吕不韦之后,李斯先是赞扬吕不韦,说天下人都在夸他门客很多,算得上是天下数一数二的贤良之士,而后请求吕不韦斩杀所有门客,理由就是这三千门客都想置吕不韦于死地。李斯给出的理由是:首先,主少国疑,三千门客,一人之下,天下百姓未必相信吕不韦的忠心;其次,这些门客倚仗权势,胡作非为,而百姓却是会怪罪在吕不韦头上。
李斯料定吕不韦不会斩杀门客,引出了接下来的两全之策:派这些门客去修书,就是大名鼎鼎的《吕氏春秋》。如此一来,于门客而言,能够于书中体现才华,便不会胡作非为;于百姓而言,修德无量,能够博得好名声;于文武大臣而言,可以洗脱吕不韦图谋不轨的怀疑;于吕不韦自己,也可以流芳百世。
李斯由此成为了吕不韦的座上宾。李斯打动吕不韦的,不是他懂得如何让秦国吞并六国的国策,而是理解和吕不韦身家性命有关的利害关系,他能够洞悉吕不韦内心的忧虑,知道他想听什么,知道对方在想什么。
李斯的这个故事告诉了我,当你想要去和别人建立关系,获得他人帮助时,你就要知道对方在想什么。比如说,下周我要去参加面试,我就需要先搞清楚对方想要什么样的人,当明确了这点之后,再根据这几点去展示自己,我相信这会达到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时值嬴政十年,李斯三十七岁,官居客卿。随着吕不韦被驱逐出境,韩国水利工程师郑国修关中水渠被揭发真正身份是韩国间谍,真正目的是借庞大水利工程削弱秦国的国力民力财力,秦王觉得“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于是下逐客令,不论是谁,一律都驱逐出境。
李斯首当其冲成为这道政令的牺牲品。他随后上书秦王,也就是史上著名的《谏逐客令》,站在嬴政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宗室之所以排挤外客,不外乎三点。第一,贵贱之别。在宗室眼里,自己是贵族,而外客多为普通的民众。第二,公私之别。宗室觉得江山是自己家的,是私有的,但是外客觉得江山是天下人的,是公有的。第三,宾主之别。宗室以主人自居,认为外客可以挥之即来招之即去。李斯提出,宗室可以这样想,但是秦王却不能,因为他是打算一统天下的王,不应该内外有别。
李斯打动了秦王,众多外客因此可以留在秦国为秦继续效力,而李斯也晋升为廷尉。与此同时,李斯支持郑国继续修建水利,筑就了后来著名的郑国渠,为秦国征战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可以说,李斯通过这两件事帮助秦王嬴政完成了强秦的人才储备和物质储备。
李斯在这件事情处理上,没有和秦王打感情牌,说自己为秦王做了多少事情,而是真的从秦王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他在面对低谷处境时,可以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我们非常值得学习的地方。
这点可以很好的运用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上,当领导批评我们了,我们第一步要想的也许就是老板的需求是什么?比如说想要公司发展的更好,对项目要做的很好,所以对我们要求高,当明确对方需求了以后,那么你就不会那么有情绪,觉得是对方刁难你,接下来如果我们要辩解,也要站在对方的立场,同样希望把事情做好的共同点开始谈起。在感情上也是,当对方生气了,不是立马想着我没做错事,而是想着对方是什么需求没有被满足,我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的满足对方需求,一旦你开始这么想了以后,就不会再和对方吵的面红耳赤,这才是正确的沟通方式。
曾经有位老师给我讲过这句话:no magic,only basic。一切的变化和高级别的应用,都是在于基础的扎实和通透。那么,从现在开始,和我一起践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