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和我说,他的父母常常在他的家庭、生活、工作中提醒自己,有的是已经发生的,而有的还并没遇见。每当这个时候,他都会心情很低落。
他知道他的父母在乎他,可是,他并不能因为这样的在乎而感觉开心。
因为他感觉到的,是一种控制、指挥,一种被剥夺,一种被替代,不被信任,似乎他失去了自己体验这个世界多样化的可能,失去自己活着的权力。
让他感觉更加沮丧的是,他发现他的父母对他说的,他也认为是有道理的。这让他更加难过。
行动的时候,如果他想要做自己,就会发现与父母给他的建议是一样的,就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堵,就好像自己永远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长不大,非常憋屈;如果他想要与父母对抗,那么他也要面临自己背叛自己的结果。
于是,他的内心迷茫而愤怒、愧疚而自责,永远拉扯不清。
这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很多人的缩影。可怜了父母,可惜了孩子。
当然,长大后的孩子,已经成人,完全可以选择使用各种方式拒绝,也可以选择远离与隔绝。只是,深爱着父母的孩子,内心要背上背叛父母的沉重的负罪感,这人生还能有多少空间活得轻松与幸福?
无论是长大成年的孩子,还是青春期的孩子,甚至是少年和幼儿,都有作为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想要的被信任。做父母的,需要学习与不同年龄的孩子相处。
小一些的孩子,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比如“穿衣、吃饭、生活自理、画画、拿递东西……”等,他希望有足够的时间,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感受自己的力量和能力,体验“我能行”三个字的内涵。
到青春期,随着身体发育、生存能力提升,孩子对被信任有了更多的渴望,他希望自己被认为真的很强大,强大到不仅可以搞定自己更多的事情,而且父母在某些方面开始需要他的协助。
成年后的孩子,更需要信任、尊重和界限,这时的父母只是孩子在需要时的后盾,而不再是陪跑者。此时的孩子,希望父母可以照顾好自己,有父母自己的生活重心,在可能的情况下协助自己无能为力的部分,但也只是仅此而已。其他他没有提出需要协助的部分,孩子希望父母不要过问,可以信任并祝福自己。
如果父母能有个稳定的自我,那么孩子就有可能在这样被信任的过程中长大,建立自信、尊重、有界限、阳光、充满希望的心理架构;否则父母与孩子就会形成“共依存”心理模式,父母离不了孩子,总担心孩子;而孩子也无法真正长大有力量,无界限、无担当、无真正的自信,彼此纠缠,无安宁可言~
可怜天下父母心,有时是一种幸福的爱,而有时,它是一种孩子人生的枷锁。
爱与枷锁之间,所不同的是父母的生命是否有自我,有一个稳定的自我,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有自己的生活方向,这些与孩子无关……
文|徐云 写于2022年1月2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