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和女儿一起在沙滩上玩耍,妈妈在边上看书,一会儿时间到了,爸爸还有工作,妈妈就跟孩子说,“走,回家,爸爸没有那么多时间陪你玩。”
这个场景,是不是蛮温馨蛮和谐的。爸爸陪女儿一起玩耍,妈妈体谅爸爸工作辛苦,带孩子回家。
可是,孩子在哪里呢?这个妈妈从头到尾都没有关心孩子在想什么,没有尊重孩子的想法。
当我们和别人沟通交流的时候,如果别人不按我们说的去做,我们会不会跳脚,气急败坏,大声吼道“你不尊重我”。
这真的是尊重的事儿吗?难道尊重就意味着服从,都听我们的,都按我们说的做?
尊重和服从不一样。尊重是站在对方的视角,看待对方所经历的一切,而不是谁一味迁就谁,听从谁。
我们生活中常常能遇到不尊重的场景,尤其是在亲子教育方面。
父母看着天冷了,让孩子把秋裤穿上。孩子说不冷,不穿。父母会怎么回答?“你冷不冷我不知道啊,把秋裤穿上”,非逼着孩子把秋裤穿上。如果孩子执拗着不穿,那又是好一顿说教。当然,父母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但是能不能尊重一下孩子的感受呢?
见惯了逼迫孩子做作业的家长,偶一听见有一家,不让孩子做作业,就让孩子出去玩。我觉得这家家长好开明。现在一想,这样的家长也不是开明。让孩子出去玩儿,而且是命令式的。就算要让孩子劳逸结合,有没有考虑下孩子的感受,问问孩子的想法。
这种指令式的教育,小时管用,因为孩子无力反抗,只能顺从。一旦孩子稍有抗拒,命令式的教育不管用了,家长可能就会升级,采取威胁的方式。年龄大了,父母催婚是不是会讲,“你要是再不找对象,再不谈恋爱再不结婚,我就没有你这个女儿,你就不要回家了。”
最可怕的就是,孩子会学会这种威胁的方式。尤其是在青春期正叛逆的时候,可能会陷入极端。比如父母不给孩子买手机,孩子就绝食不吃饭,甚至有严重的威胁要跳楼。我们都听到过或看到过这样的极端情况,真是家庭惨剧啊。
溺爱是不是为孩子好?是不是尊重了呢?其实溺爱也是忽视的一种表现。孩子在学校跟人打架,把别人打的头破血流,心惊胆战。晚上回家,如果家长连问都不问,还说没关系没关系,吃饭吃饭”。孩子就会觉得被忽视,感觉不爱了。这个时候,孩子心里是慌张的,是害怕的,是恐惧的,期待着父母的安慰的。
攀比也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在自家孩子面前,总提别人家的孩子,嘴里念叨着,同事家的孩子谁谁,亲戚朋友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优秀出色。父母以为是激励孩子向榜样学习,其实更多的是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降低了孩子的自尊水平。
双方沟通的时候能不能互相尊重呢?
尊重很重要的呀。尊重就像是空气,有它的时候,不察觉,没有的时候,却会窒息。
尊重第一步,内心认可。认可对方是和我们一样,如我一般一个独立的人。
第二步,反映情感。描述对方的状态,肯定对方的情绪,这样对方就感觉到被认可,被重视,被尊重,就建立起信任感。接下来的事儿就好谈了。
第三步,询问想法。沟通交流不是我们单个人在唱独角戏,表达清楚自己的感受之后,一定要问问对方的想法。
现在如果我们是那家孩子的母亲,我们该怎么跟孩子说话呢?
“孩子我知道你跟爸爸玩得很开心,还没有玩够,对吗?可是爸爸还要工作,没有那么多时间陪你玩。妈妈回去给你讲故事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