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社区产品已近5年,从无到有的社区搭建、成熟社区的转型,都有经历过。
过程中踩了不少坑,但也收获了不少,来说一说个人总结下来的,关于搭建一个社区比较通用的流程,以及过程中的实操经验吧。
一、找到社区定位
定位是对产品的一句话概括,描述了为谁提供了什么核心价值。其实任何一个产品,建立初期都要找准定位,才能在设计过程中保证方向不偏离。
而对于社区产品来说,定位决定着社区的氛围和调性,促使社区建立起独有的社区文化,是产生用户粘性的基础。在确定社区定位时,有以下两个问题要解决:
1、找到可持续生产的内容题材
社区的本质是用内容吸引并连接同类兴趣的人,所以内容是社区的价值核心。只有源源不断的有新内容生产出来,才能保证社区可以活下去,并有持续运营的可能性。
所以在内容的题材选择上,要寻找那些有高频生产场景的内容题材,以使社区持续有增量内容产生,维持活跃度。
比如某米社区,做了很多年,至今依旧保持着热度,大家在里面围绕着某米产品进行讨论。而某米产品就是一个可玩性较高的产品,崇尚折腾、搞机,所以不断有新内容涌现,可能是关于产品的DIY、改造,或是对于新产品和新系统的建议、和畅想。
2、寻找资源优势,为内容提供更多价值
市面上已经有很多成熟的综合社区,可以涵盖大多数内容题材,例如某吧、某书。它们拥有完善的产品形态和充足的用户量,很难和其正面硬钢。新建社区需要寻找平台现有的资源优势为其赋能,打造差异化体验,才有可能活得下来。
比如笔者所在公司多年来积累了非常多的商户资源,店铺内的内容素材也非常丰富,可以和内容融合,形成看内容到联系商家的闭环。除此之外,得益于多年来在婚礼行业的沉淀,还积累了非常多专业的攻略内容、KOL资源,以及基于备婚场景搭建的丰富的工具生态,都可以给内容赋予更多的价值,这也是其他综合社区没有的。
这样看来,垂类社区反而是有些机会的。
二、打造社区氛围,让用户感知到社区定位
社区的活跃和粘性来自于用户对社区的文化认同,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打造氛围,将我们心中的社区定位,包装成文化传达给用户。而基于社区中不同角色的职能差异,在打造氛围这件事上,能起到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1、靠运营
1)冷启动的内容展示策略
新用户在第一次进入社区时看到的内容,决定着对社区的第一印象,是传达社区文化的重要窗口期,所以定义此阶段的内容展示策略尤为重要。
此时我们掌握的用户行为数据有限,还不足以支撑起个性化推荐,更多的是由运营定义要给用户展示哪些内容。运营应根据社区定位,定义好不同类型内容的展示比例,让用户感知到社区的内容范围,即在这里能看到哪些内容。同时,这些内容也应该是全平台最优质的、最热的内容,可以考虑建立单独的优质库,由运营维护,强干预要展示的内容。
如果用户在进入社区前的其它页面中,留下了一些可参考的行为数据,可作为社区冷启动的用户画像参考,尝试性的推出一些相关内容,提升用户点击概率。
2)基于社区的理想态,构建社区的规章制度。
包括哪些行为被鼓励,哪些行为会被关小黑屋。将规章在适当的位置置顶,代表的是官方的态度、社区运行的底层规则。
3)定义优质内容标准
内容生产是社区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需要着重进行引导。运营可以根据规章制度、社区定位,定义内容的优质标准,并给到优质范例、或是在发布页插入引导语,以引导用户生产出符合社区需求的内容。
2、靠产品功能
大部分社区首页的产品形态是feeds,也就是内容列表。而内容列表的展示样式有许多种,最常用的包括以展示图片为主的双列瀑布流、以展示文字为主的单列图文流。
如果社区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图片来传达信息的,比如某书的生活美照、好物分享,那么可以选择双列瀑布流,用户会看到铺面而来的图片信息,社区的美感也可以通过图片传递出来。
如果社区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文字来传达,需要用户阅读后加以分析、理解,形成自己的画面感,比如某乎的“XXX体验分享”、某瓣中大量的生活故事分享,那么可以选择单列图文流,用户在列表页就可以看到部分内容的缩略。同时这种样式还可以露出部分热门评论,烘托活跃氛围。
3、靠大咖
引入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名气的大咖,依托其在大众心目中的人设认知,也可以起到烘托社区氛围的作用。
例如陈伟霆代表着潮,李开复代表着严谨和专业,这些人在为平台调性背书的同时,配合营销,也会顺便带来一些外部粉丝,起到拉新的作用。
要注意的是,邀约这些大咖时,也要做好产品端的配合。比如建立官方的认证体系,并给到专属的认证标识和特殊设计的个人主页,一方面是与普通用户做出层级区分,给到大咖们专属的荣誉感,一方面也是平台对身份真实性的认证。
三、社区冷启动
和所有互联网新产品一样,诞生之初都需要从0到1进行冷启动。而社区主要侧重的是用户和内容的填充。
1、引入种子用户
种子用户指的是符合目标用户特征,且愿意深度参与社区初期建设的用户,是社区调性的奠基者。
寻找种子用户可以从已经积累的用户资源中,通过条件筛选,进行精准引流,或是从站外相似的产品或竞品中进行挖掘。二者都需要经过运营同学的筛选,保证用户质量,可以让用户在报名时填写报名理由,方便筛选。
吸引到种子用户后,推荐用微信群来承接,比较容易管理和触达用户,可以及时的发布一些通知,以及获取用户反馈。
2、内容填充
社区上线前,需要准备充足的内容,支撑用户整个生命周期的浏览需求,初始的内容量和后续每日新增的内容量,需要大于用户的日均浏览深度。
而用户的日均浏览深度,可以根据行业经验进行预估,或根据业务指标的预期设定与一个下限,也就是至少需要用户日均浏览多少篇内容,才算有价值。
内容的来源,首先应看下公司内部其它业务内,是否有现成的内容,可以直接拿来沉淀到社区。比如新媒体公司的公号中,文章即为帖子,文章后的评论即为帖子评论。
其次可以从其它平台进行内容爬取,但这里要考虑的是侵权风险,应获得原作者授权许可再进行转载。
最后,活跃的KOL、KOC也是前期重要的内容来源,可以从其它平台中,去找那些内容发布较多、但反馈较少的用户,邀约入驻平台,给予一定流量扶持和物质激励,同时将其在其它平台的内容同步迁移过来。
四、内容分发
社区不同于媒体/新闻类平台,以平台为中心,向用户推送统一的内容。一个已经验证了产品价值,度过了冷启动期的社区,其内容储备量和每日新增的内容量一定远远大于用户的浏览量,所以如何从海量的内容中将用户想看的、优质的内容分发给用户,是社区在进入成长期时需要重点考虑的课题。
1、内容聚合功能的选择
内容聚合功能,可以根据不同的划分维度、颗粒度,将同类内容放到一个页面进行展示。用户可以通过某一聚合功能,浏览到所有同类内容。
常见的聚合功能有版块、圈子、频道、专题、话题、标签...等等,具体用哪些、怎么用,还是要根据具体的业务形态来判断。
比如圈子侧重于对人群的划分,圈子内聚集了同类用户发布的同类内容,用户之间具有高度相似的文化认同,是促留存的利器。如果社区面向的人群不止一类,且区分度较大,就可以考虑使用圈子功能。圈子内通常还会配合圈主功能、圈内活跃用户功能,彰显圈子的活跃度。
而话题是一个更新频率较高的聚合功能,往往会追随着热点出现许多即时性的新话题。新发内容往往和话题本身联系较紧密,是针对这个话题而发布的见解、观点,是运营用来提升内容发布数的手段之一。且因为话题时常会新增,所以可以根据热点趋势,新建一些热度较高的话题,横跨不同的圈子或频道抓取内容,让内容有更多途径流通起来,增加曝光。
其它聚合功能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功能只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方式,选择适合当前业务形态的即可,切忌不要为了做而做。
2、基于业务形态建立的个性化推荐策略
当内容量和用户浏览量都足够大时,就可以引入个性化推荐策略了,可以极大的提高曝光效率。
推荐策略需要基于准确、完整的用户画像和内容画像来构建(画像的建立会在下面讲到),用户在浏览内容时产生的点击、停留、互动等行为,会在对应的内容标签上累积分数,达到一定分数阈值时则将该标签算作用户偏好标签,在推荐时通过偏好标签抓取内容。
获得了用户的内容偏好后,还要注意新偏好的探索,防止信息茧房现象。探索偏好时,在用户侧可以采取用户协同策略获取类似内容进行推荐,在内容侧则可以依托树状的标签体系,推荐同层级的其它标签对应的内容,或采用内容协同策略,根据同时喜欢两类内容的用户群体来寻找相似的内容进行扩展推荐。除了探索新偏好,还要注意为老偏好设计衰减策略,可以通过时间自然衰减、和产生新行为时的主动衰减两种方式。
推荐策略不只是通过偏好进行个性化推送,还应兼顾到其他业务需求,比如加入置顶区,给予运营强干预的空间、还有给予新发内容和数据良好的内容一定的流量扶持等等。
五、持续优化社区基础建设
想要给用户良好的社区体验,除了用户能感知到的外显的功能设计外,还需要持续优化一些“看不见的”功能和策略,就是社区的基础建设。
1、建立完整的用户、内容画像
一套准确的、完整的用户画像和内容画像,是应用个性化推荐的基础。
1)用户画像
用户画像不一定局限于社区业务,应该是通用于整个平台所有功能的。比如用户行为数据的收集,应该尽可能覆盖全平台的用户路径,数据收集过来后,对于数据的抽象、总结,并映射到用户标签的规则,也应兼顾各业务的特殊性,保证打上的用户标签可以全平台复用。
2)内容画像
内容画像的建立有两个要点,一个是建立完整的、结构清晰的标签体系;另一个则是要给内容打上准确的标签。
建立标签体系方面,具体需要几级标签、每一级的颗粒度要多细,需要根据自己业务的实际量级来判断,比如推荐流中用户的行为数据如果很少,而行为得分又散落到各个颗粒度很细的标签中,就会导致很难达到构成偏好标签的条件,无法触发个性化推荐。另外,还需要梳理好标签的层级关系,并保证同层级的标签颗粒度是一致的。
至于怎么给内容打上准确的标签,重点在于内容审核机制是否完善,这点在下面会有讲到。
2、优化内容流转机制
一个内容从出生到被用户看到,是要经历很多阶段的。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参与的角色是运营同学。针对流转机制进行优化,在提升运营效率的同时,还可以保证内容质量的稳定性。
1)内容预处理
内容发上来后,首先通过敏感词库进行敏感词过滤,有问题的可以选择以星号替换敏感词的方式处理。或者是直接提示含有敏感词,需要修改后发布,但这种方式需要考虑用户通过谐音、字母等方式绕开过滤的情况。
内容发布成功后,可以根据标题/正文内容、关联话题、关联活动、所在版块等等能找到的内容属性,尽可能的向内容标签映射,减少后期打标工作量。
2)内容审核
内容的审核分为基础审核和挑优审核两部分。
基础审核主要针对是否违规进行审核,判断有无黄赌毒、有无违反广告法等,是必做的。这一环节工作内容相对标准化,可以由专门的审核团队负责。如果顾虑审核速度拖累内容更新速度,可以采用先发后审的方式,预处理后先曝光、再一点点审核。另外,内容打标或打标复核,也可以在这一阶段进行,保证每一篇内容的标签不为空、以及是准确的。内容的基础审核通过后,则已经算作一个可用的内容了,下一步就可以流转到内容运营同学的手中,进行挑优审核了。
挑优审核主要针对的是内容质量进行审核,需要一定的内容敏感性,所以是内容运营的主要工作。好的内容通过加精、置顶等操作进行提权,不好的内容进行降权操作,是内容推荐策略中的人工干预手段。
3、内容数据填充
在用户互动数据量级不够时,就需要通过填充一些“假”数据,提升社区热度观感,以及在用户发布内容后可以及时获得正向反馈。
1)点赞数/收藏数
如果是运营发布的内容,可以在发布时就在一定范围内随机分配一个基础数值。如果是真实用户发布的内容,因为被点赞会触发私信反馈,则需要在发布后设定一个目标数值,在一定时间内逐渐达到这个目标。
这个规则可以写成可复用的策略/函数,后期可通过调整参数,控制点赞速率、点赞量级,以适用于不同的点赞场景和内容类型。在之后其它业务需用到数值增长策略时,均可复用此策略。
2)评论
评论的填充成本稍高一些,需要准备一套量级足够的、通用的评论库,在内容发布后自动填充到内容评论区。评论可以按场景进行分类,对应不同的内容标签,这样填充的精准性会更高一些。
六、最终归宿:变现
个人认为产品做到最后不变现,都是耍流氓(有钱有情怀除外)。
做一个社区产品,想要获得更好的资源支持、想要社区可以持续做下去,就要考虑如何通过社区变现的问题。常见的社区变现方式有以下几种:
1、通过内容引流、转化
小红书、大众点评都是这种操作,通过软性的种草内容抓住用户,再进行引流和转化。这种可以称之为间接转化。
比较难的一点是对于内容质量的把控。不是只要一篇内容关联了商家或商品,就可以做转化。内容和商品的关联性、内容的营销质量,都是会影响转化效果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又不好量化,所以很容易被忽视。看到转化率低就断定此模式行不通、或者是交互有问题,但忽略了内容本身的转化质量。这种情况可以考虑先至少做爆一篇内容的转化率,无论是去钻研网络上的内容带货套路、还是找更专业的转化文写手,先集中力量搞定一篇转化内容范本,找到适合自己平台的转化套路,再去复制,放大转化效果。
2、通过内容汇集流量,做广告
通过内容提升了留存、积蓄了足够的流量后,就可以考虑通过售卖广告变现了。要注意的就是对于广告和真实内容的占比把握,在推荐策略中,可以控制广告曝光的上限,根据数据反馈不断调整。
七、结语
真正做好一个社区,肯定不是一篇文章就能说得完的。本文更多的是针对搭建社区中的常见环节,结合自己的实操经验,进行的回顾记录与思考,希望对正在做社区的小伙伴有一些帮助。
私以为社区是最能感受到用户气息的互联网产品了,你可以透过内容看到用户的所思所想,感受他的喜怒哀乐。做能和用户深度打交道的产品,这可能也就是我做C端产品的初衷和动力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