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使用和体验各种各样的产品,培养对产品的感觉。而对自己的产品,必须是一个深度用户。
2.质量比数量重要,对活跃用户的关注大于新增用户。
3.阿里的产品经理入职以后可能会去做3个月客服,当你直接听了很多很多用户的声音,你会迫不及待地去做产品,而且很清楚自己该做什么,这和看客服报告是不一样的。做任何行业都要这样多听客户的意见,了解用户的需求和痛点。
4.上线后迭代,比想一个完美的产品更重要。不要完美主义,完美主义是拖延症的重要原因,想要完美的结果可能是什么进展都没有。
5.把一个功能迭代到极致,比增加新功能要重要;先解决一类用户的问题,再考虑延伸,总之就是要“小而精”。
6.不要只是凭感觉,要重视数据,数据是我们迭代和改进的依据。最近越来越发现数据的魅力,分析数据可以让我们发现这个世界的真相和秘密,比去问卷调查更有效,毕竟嘴里说和心里想得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这件事太有趣了。
7.产品设计的核心三要素:用户,场景,需求。
用户定位与需求方案:列出用户-列出场景-找问题-看解决方案
产品决策的依据:用户量与依据,产品价值,熟悉程度
8.用户画像(用户特征分析):通过各种方法,完整了解目标群体的状况,描述典型的目标用户以及群体行为。
目的:明确知道用户真实的诉求点,为功能设计提供核心依据,数据挖掘和用户推荐的底层支持。
过程:个体分析→群体分析→关键特征打标签→召回验证→解决方案。行为分析是关键。
9.用户调研:
不要直接问用户需求什么。
用户调研应该植根于日常生活工作中,没事了和出租车司机、亲戚朋友都可以聊聊自己的产品。
其实不管是用户画像还是用户调研,手段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以用户为核心的思考方式,脑袋里得时刻思考着自己的用户。
美国有一家连锁超市的CEO每周都会抽一天时间,在超市观察客人,所以他就很了解他的客人的需求与痛点,做决策也就会非常准确。
10.我们每天从早晨醒来到晚上睡觉都在不停地接触各种各样的产品,用心去体会各种产品的好与坏,思考背后的的逻辑和改进的方式,这是一个产品经理的必备习惯,而且也是一件有趣的事。
11.用户需求的大生产
定性地说:用户访谈,定量地说:调查问卷
定性地做:可用性测试
12.如何找到核心竞争力:拆解业务闭环所需环节→分析筛选关键环节(比如品牌,资本,产品体验,供应能力,价格,技术,牌照,企业效率)→攻克关键环节的方法和能力
13.伟大的需求分析师,可以无视用户想要的东西,去探究他内心真正的渴望,再给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或者说是用户真真需要的东西,听用户的但不要照着做,这也是产品经理存在的价值。
14.
类似于这样的信息架构图很有用,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图来分析,梳理我们的各种工作,以前总觉得思维导图没什么用,在这看到这样的图,让我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