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说或者散文要关注:
作者用的感情词的褒贬
作者写的人物的阶层(关注底层)
人物的文化程度(劣根性)
人物的性质(好坏)
人物的民族(少数民族和汉族)
人物的地域(城市和农村)
二、零散总结。
1.散文一般都是由实到虚的,由实体实物然后上升到精神,文化。《上善若水》《比邻而居》《根河之恋》
2.散文只要关注了虚实,选材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3.散文一般从文中找词语,至少先说文中的词语再升华。
4.散文的重要词语的理解的题型:
如何理解句子的含意
请指出他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说明第几段中“ ”的含意
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注意:有些直接瞻前顾后就可,有些要考虑作者意图,情感,有些要注意句中的代词指向,有些要把本体找到。
5.记住一些套话:民族精神,民族品格,生存方式,生存状态,不同的生存方式相同的生活理念,
6.农业文明,农耕文明,这种文明有利有弊,自然淳朴,宁静恬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其被工业文明取代是历史的必然,这是规律,所以感情有眷恋,有不舍,有两难。
7.工业文明不一定都是污染。
8.生态文明是我们的期盼。
《比邻而居》《根河之恋》《上善若水》《一幅烟雨牛鹭图》
三、散文限时练学生存在的问题:
1.不知道作者的写作意图,直接拔高,或者答题方向反了。(《阳光的味道》,)
2.不知道借物喻人,写物,写地,最终写的都是人。环境的恶劣最终要归结了人的精神。(《总想为你唱支歌》)当然,有种环境的恶劣要归结到人的破坏。
3.不太清晰散文的写作思路。
题目若为虚,文章一定有实体。化虚为实实时,实体一般不止一个,以小见大的写法就有了。《总想为你唱支歌》中戈壁石的作用。
题目为实,文章实体一定会有很多联想。
《总想为你唱支歌》大西北:左公柳,民勤人,胡杨林,戈壁石。
《阳光的味道》阳光的味道指的是:壮怀的,阳刚的,农夫的,稻子的,……
反向词语是直接的,要想正向的。比如:昙花和夜来香,没有壮怀之美,言外之意,阳光的味道有壮怀之美。
作者的思想感情多半是由远及近的。(远:不喜欢:没听说过,有点印象,见过一次)然后构成欲扬先抑。(《一日春光》)
4.太套路化,以致忽略了文章本身的阅读。“吞咽”,为什么是“想”植物破土的声音,
5.不会分析具体的题干。
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6.概括主旨时,直接拔高,散文的针对性不强。《阳光的香味》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概括 主旨。
7.隐性的对比。胡杨林。
8.补充答案。《总想》文章最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