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年前在旧书店淘到一本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谈美书简》哪怕是理论知识也看得津津有味,当时沒有涉足去看美学方面的书,只是在翻阅时发现内容,文笔都非常美,也孤陋寡闻竟然不知大师何人。后来又无意买了一本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慢慢看的书,无论小说,唐诗宋词各种文本,常常读到一句一段会联系上理论的支撑上。
"不知为什么,我坐公交(不赶时间就不坐地铁,坐公交可以临窗而坐恍恍悠悠看外面)经常看到路两旁的树那个叶子,如果好久没下雨,他们就耷拉个脑袋一样无精打釆,叶子弯垂,好象在要水喝。春天,绿油油,那一排排的树站在街的两旁,和风,细雨,感觉他们象‘来送往穿梭在城里的人们,夏天,枝繁叶茂,象抽条的青少年活力十足肆意宽肩阔背昂首挺胸,哪怕火辣辣的太阳,秋冬两季,天高云飘,有些干燥,叶子依然绿(广州南方的天不象北方四季分明),但绿不象春天有油,光泽有些散淡,久不下雨,会垂下头问环卫工要水喝,洒水车一来,马上又鲜活……"慢悠悠,临窗而坐,看,车水马龙,行人匆匆,城,是一座移动的画。 常常同孩子他爸分享这有时漫无目的的的无尽的遐想。"你说这些树是因人而美还是有树给人沉醉?"这问话是否象"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自然与人类同存于天地之间,相依相存,没有唯心,也没有唯物二分论,生活处处是美。
"今天参加乂X协会的年会宴,好几个画家当场画画拍卖,其中有一个画山水的,我自已的感觉,(那些人都是名人)开始挥毫还瞒吸引人,瀑布从山上飞溅而下,一座小桥上,行人抬头凝望,可到最后画得好满,连印章都要找缝隙盖,感觉心好塞,不知是不是我自已感觉要象诗,文学类有留白处给人想象?给每一个欣赏者留给他自已的对白?"
形而上学,西方以唯理体系去了解世界的基本结构,秩序理数,是宇宙论,范畴论。而中国以生命为体系,要去了解体验世界的意趣,意味价值,是本体论,价值论。好象是交叉渗透吧?没有绝对吧?
曰常与夫闲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