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我一直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只要细心雕琢,都能有其价值。
但当我把这句话说出来,却引来了无数的砖头瓦块——我老公就是第一个把砖头砸向我的人:“张老师话说得不严谨了呵!你敢保证你的学生没有顽劣的石头?”
被人拍并不是坏事,因为它会让你头脑冷静下来,认真思考一下你的言行。我发现我的话确实存在问题:首先,每个孩子天生资质并不相同,不是每个孩子天生都是璞玉;其次,我说这句话潜在的观点是,如果你是顽石就可能价格低廉,或无价值可言(想到这,着实让我出了一身冷汗);第三,我高估了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能力,因为不管是顽石或是璞玉,它的成就决非某一人之力,或某一类人之力,它必是多方因素影响的结果。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潜心观察我的孩子们,我也在悉心琢磨着雕琢艺术品的手法。时间久了,我又总结了一句不知是对是错的话:不管你手下材料的材质如何,你都要有一颗大爱之心,你要让自己相信,它必会是一件与众不同的艺术品。
我思考着璞玉和顽石。
上溯两千年前,一代儒学家孟子被称为璞玉应该是公认的。但我们却读到《孟母三迁》和《孟母断织》两则成语故事。试想当年,年幼的孟子顽劣的本性必让孟母为之挠头,要不然她老人家不会不惜重金做出流传千古的两大举动。单说当年断织吧,孟母断的何止是“织”,她分明是在“撕钱”呀!布不成匹即是废品,没人要的,而在当时,布就是钱啊,而且这个钱的数目还不小。由此可知,孟子在成为儒家传承人孟子之前,是一块顽石。
我又想起了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叛逆、顽劣、不屈于别人,即便是他的师傅唐僧,如无紧箍咒,也难以降伏他。但孙悟空真的就是一块难以雕琢成功的顽石吗?显然不是,相反,他成功了,他拥有众多粉丝。我想当今孙悟空的粉丝数量之多,可能连吴承恩老先生也为之大吃一惊的。究其原因,可能是一个反叛的角色,历经磨难后,成功变身为斗战胜佛的缘故吧!本性顽劣的石头,也可以雕琢成如玉一般精美。甚至其价值要远超过那些早年就被识玉之人识别出来的所谓的真正的璞玉。
我有点被自己的思想绕懵了。
面对众多原生态的石头,没有人敢百分百地把它们按材质一一区分,我敢肯定,最高明的识玉专家也未必能做到。暂不说这些高人也有犯迷糊的时候,单说这堆石头吧!最顽劣最丑陋最让人不屑的那块,可能就是最上等的玉;抑或可能会有这种情况,一块顽石最初只是顽石,但经过历炼,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变成了玉石。
即便是这石头仅只是一块难以雕琢的质地一般的石块,谁敢说这块石头之用途,及其价值不能超过璞玉?石之擎天之力,决非美玉所能为也!
我似乎有点思路了。石生于大自然间,因其天然材质的不同,可能会影响其自身的原始价值,但这决不能决定它的最终价值,因为在它的一生中,它的价值是不定的,而决定它价值的因素,除其天生材质之外还有些其他东西,比如机遇。孟子的机遇之一应该是他幼年幸遇良母,改变了他顽劣的本性;而孙悟空的种种机遇,则来源于他心地的善良和坚韧不拔。那么我们的孩子们呢?
对于我们的孩子们,不管他拥有什么样的材质,我们都要拥有爱心,悉心雕琢每一块石头,等待着识他之人,用他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