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过去,现代人的消遣方式已经增加了很多,而看电影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
有人喜欢看好莱坞大片,也有人喜欢看文艺片、武侠片,但如果笔者谈到一个人,不少人都会感到既熟悉又陌生,那就是贾樟柯。
贾樟柯是中国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善于用镜头记录时代中小人物,叙述在超现实的经济运动中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很多人都知道他这个人,但他的作品了解的并不多。笔者最近看了著名中国电影研究专家、哥伦比亚大学现中国代文学和电影博士白睿文所著《电影的口音》,通过访谈文字,记录了贾樟柯20年电影人生全纪录,展现了他从汾阳走向世界背后的动人故事。
贾樟柯是一个念家的人,作为山西汾阳人,他的早期作品一直在家乡打转。
1997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贾樟柯编剧并执导出的独立制片剧情电影《小武》,这部影片不仅是在山西汾阳的小县城里拍摄的,而且大部分次要演员都是汾阳当地人,男二号郝鸿建和男三号安群雁也是贾樟柯的儿时玩伴,使用汾阳话对白。电影内容就是讲了扒手小武的荒诞日常,各方面都不顺,最后又被抓了。
《小武》1998年2月在德国上映,当年就获得了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NETPEC亚洲电影促进联盟奖、青年论坛首奖:沃尔福冈·施多德奖,第20届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热气球奖,第3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奖,第17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龙虎奖;1999年又获得了意大利亚里亚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贾樟柯凭借《小武》在国际影坛上一举成名,香港名导关锦鹏对此高度评价:“贾樟柯的首部长片,故事背景设定在他再也熟悉不过的家乡,真实的镜头下,观众们看到了面对剧烈转变社会的边缘人生活。贾樟柯之后对于当代社会文化的观察,在《小武》中清晰可见。”
一年后,贾樟柯编导的剧情片《站台》上映,该片把目光瞄准了汾阳县文工团的一群年轻人,这些年轻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和前途命运,都抓人眼球。这部电影获得了当年的第57节威尼斯电影节亚洲电影促进联盟奖,第二年又获得第30届蒙特利尔国际新电影、新媒体节最佳编剧奖。
2002年5月,贾樟柯执导并编剧的剧情类电影《任逍遥》在戛纳电影节首映,这是贾樟柯《故乡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故事的背景换到了山西大同,但内核主要是汾阳人,影片聚焦一群迷茫的青少年,无法找到明确的人生方向。这部电影获得了2003年新加坡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特别奖,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句号。
此后,贾樟柯的电影走出汾阳,走出山西,《世界》《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天注定》《山河故人》《江湖儿女》等轮番上映,眼界越发开阔,但内核还是带着家乡汾阳的气息,尤其是主角们的口音,可以说是贾樟柯的特别印记。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戴锦华曾说:“贾樟柯的电影,自20世纪末端逶迤铺陈,以一个连续的轨迹,穿行过21世纪最初的20年。自“独立电影”的倔强、青涩与才名到崛起的中国电影业巨无霸中的平行坐标原点。这也是一个在对话中显露出形态和内涵的故事:关于电影、关于艺术、关于创作与选择,关于生命之河的急缓、汇流、蜿蜒与水中和岸上的偶遇。”如果我们仔细翻阅《电影的口音》,也许额能得到更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