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那会儿,刚接触地理这门课,我记得约莫是首次月考考得差了,对当年在学习成绩上力争上游的我来说,是必然要采取措施的。
于是我制订了简单粗暴的计划:利用课间十分钟的时间,把某本地理练习册每节前面的几道小题做了,因为我察觉到这些不做要求的题目恰巧和地理老师讲课思路不谋而合(也许是老师参照着做课件),能够有效把握每课重点。
不出所料,下次考试我的地理成绩大概考了班级第二名,时间久远,当时的情景已经很模糊了,总之我被表扬:进步明显。在当时一个班都考得一塌糊涂的时候,我颇为自得。
这么多年来我时时回想起这件事,不是因为被夸奖很难忘,而是那个时候,是难得难得、我的最后几次——会把制定的计划一丝不苟完成的记忆。
后来,成长让我失去了很多珍贵的品质,我长成了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时时做计划,但时有八九是完不成的,甚至严重到下一刻就对此置之不理,继续行尸走肉、在被窝里荒废青春。
然而一次次,计划失败的挫败感一层层蒙在心头,挥之不去。像有人拿了脏兮兮的毛笔蘸了水,时不时在草纸上抹一下,直到纸张面目全非。
这也算自作自受吧。
人闲下来难免胡思乱想,如果要认真分析的话,我把这归咎于逃避心理。
就像强势家长教育下的孩子往往较为内向害羞,遇事容易胆怯退缩一样。
实施计划——这件需要付出相当精力才能享受到延迟的、细腻的成就感的事情,对于被几次失败和压力磋磨之后的象牙塔小公主/小王子来说,十分容易产生逃避心理,转而向那些能得到即时快感的感官享受的怀抱,例如吃喝玩乐之类。
要怎么改变呢?
我今年26岁了,咸鱼一枚,挣扎多年。
曾有个自制力较强的同学对此轻描淡写:自己基本不做计划,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
也有浑身充满励志气息的朋友得意地咧嘴:坚持计划的过程,感受到酸疼才证明有效,忍忍就过去了,没办法,人总要有点追求嘛。
以上两种,不管说话者真实想法如何,总归不适合我这种一言不合就逃避现实的人。
所以我们不妨换一种思考方式,或者说定计划的方式。
举个例子:
往常我规定晚上八点就要看某本书,明天要刷50个扇贝单词,诸如此类。然而随着计划时间的临近,我不断拖延搁浅,放任自己沉浸在更轻松不费脑的娱乐中,直至怀着愧疚翻篇计划。
那么现在可以逆向思维一下:
我设定晚上八点和朋友约好打一小时游戏,那么现在是六点钟,抓紧把房间的卫生打扫一下,顺便看两眼书。
我计划明天中午去吃大餐,那么眼下抓紧多做几组keep消耗下热量,吃个蔬菜色拉。
我找到了一部十分有意思的网络小说,摩拳擦掌计划晚上看,那么现在抓紧把正事做了,电脑里的ps课程看两课,面膜趁机来一张,届时就可以毫无负担的躺在被窝里徜徉小说世界……
也就是说,把能带来即时享受的东西作为计划内容,在未来某一刻设定好,不要太远,就像几步之外吊着的香肠一样。我们把脚下的路走好,就可以状态满满的吃到这份奖励。
把最好的状态留给能带来即时享受的事情,用稍微急迫的心情完成那些“正事”。
那么,人生会更有期待,既有了眼下限定了deadline的努力,又有了可期待的、接连不断的爽点。长久以来,努力的回报迟早也会跟上。
这才算给自己找乐子,而不是找罪受了。
当然,这种想法对于本身自制力很强、善于且乐于吃苦耐劳的好同志来说,就不适用了,毕竟每个人的情况不同。
有人努力是看不透,有人是通透,有人是较劲,有人是惯性,有人是约束,有人是真正聪慧的追求……
于我而言,只希望日子能过得不再那么灰扑扑,不求返璞归真,不求把1小时掰成2小时精雕细琢,但求今后少点遗憾,时不时努力一把,不要庸人自扰。
201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