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就這樣结束了
雪慢慢飄落下來
奇妙地,就像
記憶裡的一樣:落在
白色的屋頂上。我們必須
把成爲歡樂的事物
送還回去,保存
變成圖像的事物的變化。事物的
變化。雪落在垃圾
和纸花上,雪落在
雪上,幾隻燭光
摇曳成暈眩。温和的日子,少量的
水:基實,我們
从未注意到我們旅行过。
早課抄了芬蘭诗人圖阿·福斯特羅姆的诗歌《節日》。今天是2018年元旦,是新年第一天,與以往很多的日子一樣,自然而然,波澜不驚。這幾天,我一直在企盼着一場不大不小的雪,因爲飄雪的元旦會更顯節日的安樂與祥和。其實,幾乎在所有的節日裡我們都能感受到安樂與祥和的氣氛,那是因為我們內心衝突的止息和喜悅的升起。如果我們願意嘗試着改變自己,那麽每一天都可以變得像節日一樣,即便是那些艱難的日子,也都值得慶祝。我們每時每刻都活在祝福和恩典中,絕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感受不到,那是因為我們的內心不夠靜默和安詳。
昨天晚上睡得早,也睡得踏實,並没有守歲跨年,那應該是年輕人的事儿,况且辭舊迎新也不一定非得通宵不眠。昨天晚飯後又去西城區走步,天气還好,不十分寒冷,衹是氣壓較低,有澹濛濛的煙霧。這幾天西城花海剛剛做完亮化,晚上去觀賞拍照的市民很多,車來人往,打破了往日夜晚的静謐。轉了一大圈,走回二中附近時,三個年部的教學楼燈火通明。從1986年起到現在,上班也有三十幾年了,12月31日上晚自习,1月1日元旦正常上課,應該是第一次遇到。無法理解,也無需理解,學校怎麽安排怎麽去做就好了。我不敢説我是良民,但我作順民已經很久了。
意興萧索,無心守歲跨年。從書柜裡找出鲁迅先生的雜文集《墳》,從頭一頁頁漫不經地翻讀,每一頁每一行每一字都深刺眼、心。上學時就非常喜歡集子中的《燈下漫筆》,特别是裡面説得很繞的两句話:“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稳了奴隶的時代。”剛開始讀得興奮,再後來讀得喪氣,再後來讀得意興阑珊,關燈睡覺。
今天上班,總覺得有些不習慣。按學校雙周計劃的安排,全校老師有課上課,無課休息。然而下午有两節課,晚上還有尖子生輔導,總是有一種心裡没底的感覺。年紀漸長了,膽氣愈怯了,從外到内的棱角鋭氣差不多銷磨殆盡了。很久以來,我就困惑於自已的心裡人格。讀《芳華》,讀《陆犯焉識》,讀到何小曼父亲的形象,讀到陆焉識的形象,似曾相識。特别是何小曼的父亲,總覺得自己活在世上就是對不起所有的人,認識的不認識的人都對不起。從骨子裡講,我也時常會有這種感覺,我總覺得所有的人、所有的事兒都與我有關。有一位叫苏芩的朋友説:“你要是對所有人都好,通常就很難有好人缘了。所有珍貴的贈予,都是獨家的。當你給别人的都一樣,也就没人想要了。——没有人稀罕大路貨。感情也一樣,博愛的人貌似行情很好,實則最廉价。”
新年第一天,也是丁酉年冬月十五。第一自習尖子生輔導結束後,回到辦公室喘息片刻後,迎着漸冷的夜風伴着街燈下的孤影踽踽獨行。偶一擡頭,看到東方天際那輪明月正園。新年第一天不要給自己設計什麽規劃,多半是實現不了的;也不要對新的一年抱有太多的幻想,因爲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的日子过得都是大同小異的。除了上班放假休息之外,還要像过去的一年一樣,每天堅持讀讀書、走走步、寫寫流水账,如果還能喝得起的話,也會堅持每天喝喝茶。酒會喝得越來越少了,但對酒的偏好或许這輩子也不减少的。
晚課抄了東晋大詩人陱渊明的《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其一)》: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秉耒歡時務,解顏勸農人。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雖未量歲功,卽事多所欣。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日入想與歸,壶漿勞近鄰。長吟掩柴門,聊爲隴畝民。
抄了《論語·衛靈公第十五15·12》: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抄了《禮記·檀弓上第三》:孔子曰:“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爲也;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爲也。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木不成斲,琴瑟張而不平,竽笙備而不和,有鐘磬而無簨虡。其曰明器,神明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