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 晴
第二章 教育是社会的职能
杜威在第一章拿“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来谈教育的发生的必要意义。在第二章,“谈环境对于教育”的影响,指明学校就是一个缩小的社会,它会极大影响一个人的发展。
本章提要:
学生在进步的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态度和倾向性,不能通过信念、情感、和知识的直接传授发生,需要环境的中介。
社会环境由社会的成员在活动中和他结合在一起的所有伙伴的全部活动组成。个人参与程度影响教育效果。
个人参与联合的活动,就把激励活动的目的作为自己的目的。熟悉进行这种活动的方法和材料,获得必要技能,且浸透着活动的情感精神。
青少年参加各种活动时,倾向就是变得更为深刻和更为密切的教育陶冶。
社会的复杂性越强,就需要提供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特别关心培养未成年人的能力,这个特殊环境需要有三个重要的功能:
简化和安排所要发展的倾向的许多因素
净化现有的社会习惯且使其观念化
创造一个更加广阔和更加平衡的环境,使其不受原来环境的限制。
杜威的这份讲解,说明了学校出现的意义与必要性。净化了的环境就是学校。但更加广阔的环境是什么?没搞懂,是否是回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去?对于未成年的教育,第一次知晓各种保护法的来源。但100年过去了,未成年人的保护是否需要细化具体条目与措施,保护了,但在实践中的践踏,肆意挥霍是否还是杜威的原意?
一、环境的性质与意义
教育的作用是什么?
群体中的更新需要群体中未成熟成员的教育成长。(孙少安说,家有读书人,日子有希望)社会通过无意的和有意的方式改造人为自己的资源和理想的健全的托管者。因此,教育是一个抚养、培育和教养的过程,暗含成长的意义。而塑造、形成、磨制暗含统一的社会活动标准和社会模式。
2、如何使经验的改造适应社会群体的各种兴趣、目的和观念?
依靠环境的作用。个人生活特定条件引导他制定计划以便和别人成功的共同行动,强化某些信仰或者弱化某些信仰的目的是赢得别人的赞同。因此,生活条件使他产生倾向性,与别人接触的连续性。
环境包括促成或阻碍、刺激或抑制生物的特有的活动条件。
二、社会环境
一个人的环境与别人的活动联系起来,他就有一个社会环境。他活动时,引起别人的活动,别人的活动也引起他的活动。
1、训练与教育的区别是什么?
首先是像动物一样控制自然刺激来控制人行为,如孩子怕火。这是外表行动的变化。(可以叫机械刺激吗,训练)
第二是要引起行为的心理和情感倾向的变化。(无论是什么教育,都需要要引起主体的爱好和兴趣,引发自身的思考才可能发生教育,这里要反思一下课堂啦,目中无生的课堂如何讲教育,这几天流行的网课,没有互动,没有反馈,如何谈效率,提高效率,只是教师与家长的一厢情愿吧。)
当然,不排除改变环境影响对行动的刺激来改变外部的行为习惯,也可以改变与行动有关的心理倾向。(外因刺激内因,引起变化。如同孟母三迁)
只有成为合伙者,它才会从事共同活动时,对活动的成功和别人一样感兴趣,从而分析他们的思想和感情。现实是,未成熟的人的活动只是用来活动有用的习惯,他像动物一样被训练。(刷题算不算)
2、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人?
社会环境不直接灌输某些愿望和观念,也不仅仅是训练肌肉(这个词是多么的形象,哈哈哈)。第一步是设置环境,激起某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方式。使个人成为联合活动的共同参加者,使他感到活动的成功就是他的成功,失败就是他的失败。第二步是他受到群体情感态度的支配,他将警觉地认清群体的特殊目的和取得成功所使用的方法。也就是说,他的信仰和观念,将采取群体中别人类似的信仰和观念。他也将获得同样丰富的知识。
3、以语言为例,环境如何影响人?
婴儿从没有任何观念的声音开始,声音是引起直接反应的刺激,拿帽子与出门动作一起,灌输给孩子“拿帽子”的意义:他要参与活动的符号,但他并不能掌握全部的意义。语言由可以相互理解的声音构成,仅仅这一事实本身足以表明语言的意义依靠和共同经验的联系。
我们可以使用语言传递和获得观念,是事物通过在共同的经验或联合行动中使用而获得意义的原则的扩大和提纯。它绝不违反那个原则。(这是语言的意义)
当词语不能明显地或者想象地成为一个共同的情景因素时,它就像物理刺激,不具有意义或理智的价值。
三、社会环境的教育性
社会环境能通过个体的种种活动,塑造个人行为的智力的和情感的倾向。这些活动能够唤起和强化某些冲动并具有某种目标和承担某种后果。(简言之,个人借助社会活动塑造自己的智力和体验情感。)社会环境无意识地、不设任何目的的发挥教育和塑造的影响。
未开化的社会。直接的参与成为教育青年的唯一影响,使他们获得群体的习俗和信仰。我们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并不自发地起作用,而是被当前社会职业所提出的要求发动的。
“环境的无意识的影响”影响者性格和心理的每一根纤维,但指出它的效果最为显著的几个方面可能是有价值的。
第一,语言习惯。基本的言语模式,大量词汇,是在日常生活中交往中形成的,这种生活交往不是作为规定的教导手段,而是作为社会需要进行的。(在农村说粗话,在北京主动讲普通话)
第二,仪表。榜样的力量比格言大的多。好的仪表是良好的教养的结果,而教育是通过对习惯的刺激作出反应的习惯的行为养成的,不是通过传授知识。仪表是次要的道德。在主要的道德,有意识的教导,也许仅仅在符合它构成儿童的社会环境的人们一般言行时才会效验。(什么职业决定了什么气质与穿着)
第三,美感和欣赏 (环境决定人美的欣赏意识)
更有深刻的价值判断是一个人习惯地参与的情景所构成的。凡是我们不经研究或思考而视为当然的东西,正是决定我们有意识的思想和决定我们的结论的东西。这些不经思考的习惯,恰恰是我们在和别人日常交际的授课关系中形成的。
四、学校是特殊的环境
成人有意识地控制未成熟者所受教育的唯一方法,就是控制他们的环境。他们在这个环境中行动,也在这个环境中思考和感觉。我们从来不是直接的进行教育,而是间接地通过环境进行教育。容许偶然的环境是这个工作,与为教育的目的设计环境,有很大的区别。一个明智的家庭和一个不明智的家庭的区别主要在于家庭中盛行的生活和交往习惯是不是根据它们对儿童发展的关系的思想进行选择,或者至少带有这种思想的色彩的。学校,总是明确根据其成员的智力的、道德的倾向而塑造环境的典型。
学校传递的是书面符号,它会记录与日常生活不想干的事物,属于传统的、人为的东西。社会依靠固定的学校机构保证其一切资源的适当传递。
学校的优点
1、可以传递复杂文明的一部分,逐步的、分层次、循序渐进的传递。建立一个简化的活动环境。
2、尽力排除现存环境中的丑陋现象,以免影响儿童的心理习惯。也即建立一个净化的活动环境。
3、平衡社会环境中的各种成分,保证每个人有机会避免他所在的社会群体中的限制,并在更广阔的环境中建立充满生气的联系。
4、发挥协调作用,对来自不同环境中的群体,不同的倾向进行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