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通元镇上有两家点心店,一家在水作店东隔壁,一家在轮船码头。也可能是一家,两个店面而已。那时年纪小,两者的关系不太清楚,也没必要搞清楚。
先说轮船码头的点心店,我不是很熟悉。但是,对于它出售的海棠糕却记忆犹深。海棠糕,当地人叫鸡蛋糕。当年只要手里有点零钱,早晨上学路过必定要买上一个带走。
制作鸡蛋糕,并没有在点心店内,而是在店外轮船码头的廊棚下,朝北。那是倪小牛师傅的绝活,他夫人打下手。
至今记得,那时候吃到海棠糕时的感觉:怎么这么得好吃!烤的焦黄、薄脆的拉丝糖衣,里面是满满豆沙的醇厚,还有那粒白糖密制板油丁的惊喜!轻轻地咬上一口,百转千回的滋味扑面而来。
其实,看小牛师傅做海棠糕又是另一番的着迷。抹油、舀面、加料、翻豆沙、撒配料、翻盖、出锅,一气呵成,造就了一份深入人心的味道,至今让无数的乡人念念不忘。
水作店东隔壁的点心店,就比较传统了。它只有一间面向老街的店面,前面半间负责售卖各式点心;后面半间,是制作包子、馒头等面食的加工区;制作油条等油炸食品的加工区与通元饭店的加工区共享,大概也占了一间的面积。
这家点心店售卖的品种并不丰富。只有肉包、豆沙包、馒头、油条、糖糕、麻球、油绳绞、油翻酥、油笊篱等区区几种。
油笊篱,是土话,也有的地方叫撒子。一大块油水面搓成条,盘成一圈一圈的,炸得金黄金黄,吃着香脆可口。它跟油翻酥一样,一年到头卖不了几次。看心情。而油翻酥,现在已经绝迹了。
馄饨、烧卖,更是只有春节几天才会供应的美食,平时不做。这里的馄饨是小馄饨,价廉物美,人们都喜欢吃。生意好,手脚就要快。俗话说,点心店裹馄饨,“拨得牢拨根葱,拨不牢拨个空”,就是这个道理。
油绳绞,其实就是麻花,相比更形象。麻球,有的地方叫麻团,在通元是有糖馅的。我在外地就上过当,麻团里面是实心的,没馅。糖糕,俗呼牛舌头,也是一种用糯米制作的油炸食品,外裹糖粉,形似牛舌。跟秀洲区的糖糕是两回事,人家那是团子。
油条,一般是配大饼的。但在通元,大饼出现的很晚。直到改革开放后外地人来通元开点心店,才有大饼。当年,二个馒头夹上一根刚刚出锅的油条,才是早餐的绝配。一口咬下去,馒头的糯软加上油条的香脆,好吃极了!
油条,还可以泡汤佐餐。早年“双抢”货郎担下乡,油条是必带的。一根油条切段,放在大碗里,倒点白酱油,捞筷猪油,撒几颗葱花,沸水冲下去。这滋味至今忘不了。
包子有肉包、豆沙包之别。豆沙包没什么可说的,关键看豆沙馅调的怎样。记得读小学高段时,永红大队在育才桥南堍开了个点心店,他们的包子用红糖馅,倒也别有风味。
点心店当年的肉包子与现在市面上的肉包不一样。点心店肉包子的肉馅有一小部分是露在外面的,就在包子褶的中央。肉包子刚出笼时,热气腾腾,小小的油汪汪的肉丸,散发出一阵阵肉香味,很诱人。
这种包子一般人不会包,得专业人士。当时店里做包子的,是一个叫美珍的女师傅。后来,好象有一个叫万连祥的小青年跟着学做包子。
点心店的价格当时也很亲民。包子5分一个,馒头5分二个,油条3分一个,……。但都要粮票,包子、馒头一两一个,油条半两一个,……
点心店的工作人员,其实是很辛苦的。一般凌晨3点就要开店,里面做包子的、炸油条的,来的更早。
这也是没法子的事。当地有“坐茶店”“吃早茶”的习俗。茶店凌晨三四点生火开业,附近吃早茶的农民起得更早,吃好早茶他们还要赶回生产队出工。
但是,吃茶还需要辅以点心,单单“皮包水”就没意思。所以,农民进茶店吃早茶前要先到点心店买点点心,准备喝茶时时点点心。
那时,喝一壶早茶,吃个肉包子或者牛舌头,简直是神仙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