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1日那天,我决定自己将写作当做思考工具,于是当天第一篇文章《我的千字文开篇》出炉,并且每周雷打不动保证四篇更新,经过5个月的坚持,完成31篇文章,共5万余字。单就这个字数,我还是挺沾沾自喜的,自娱自乐也未尝不可。
这些文章当时是发布在“简书”上,最受欢迎的一篇文章访问量达1500+,对于我这样一个写作基础为0的业余码字狗来说,这个数字已经相当给力了。
但我仍清晰的记得:我和闺蜜在麻辣烫摊上,信誓旦旦地夸下海口:到年底,如果我有一篇文章访问量达5000+,就给自己奖励一台小米air笔记本。
那天下着小雨,天气阴沉沉的。
后来,文章就再也没有写一篇,当然笔记本的梦想依然躺在计划本上,没有被打勾。
是我自己的誓言没有完成,所以每每想到这件未打勾的事,心里总是沉沉的,但我更愿意将原因归结为誓言那天天公不作美。
好了,感性忏悔完了,下面得来点理性行动了。
还记得彭小六讲:一个计划或待办事项,如果你没有认识深刻,大脑根本不会理会,当然这个计划就泡汤了。听课的时间太久,具体的大脑回路等等生理解释我已经忘了,但我信是对的,所以,下面的事情就是要给写作这件事赋予重要的意义,我想让写作这个工具陪伴我今生今世。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要什么,那么就从不要什么开始梳理。
延续这个思路,如果我不知道能给我带来什么,那总知道不写作我失去了什么吧。
这6个月就是鉴证。
1.“我”失去了“言简意赅、逻辑缜密”的标签。
小时候看一些名人访谈,总是羡慕他们出口成章,字字珠玑,因为那时候我总主持学校节目,特别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多有面儿。
后来,开始看的书多了,接触的人也多了,才知道他们都是有备而来的。
现在时兴“直播”“问答”,你以为他们都是看到问题,就信手拈来,头头是道吗?
NO,他们非圣人。那些问题都是他们之前深刻思考过的结果,而深刻思考最好的方法就是写作,安静、单一、内省,这些都是写作的优势,而与他人聊天这种方式的外化过程必须用内化的方式转化成自己的一部分。当有人再次提出这个问题时,这些牛人自然出口成章,因为真的有这篇文章在他库存里,只不过调用罢了。
写作的那5个月,我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大提升,因为我能够跟得上很多大咖的思维节奏,比如:老罗、王潇、李笑来,并且能够快速将大咖凝练出的“大道理”内化为准则,而后外化为行动来让自己生活的更好。
而抛弃写作的这6个月呢?就拿年底主持年会说吧,台下写主持辞感觉辞藻匮乏,台上除了主持辞外脑袋空空。想想脸都红了。
2.我失去了深刻思考的能力
有些人想问题,想想就完了,想当然来的东西不深刻,但也无所谓,要那么深刻干嘛,又不写文章。对了,我就是要写文章,不深刻思考怎么办?想当然就顶大脑洞随意开,思维随意转,转哪是哪,写文章可不一样,不深刻思考写出的文章就跟开水泡馍一样无味,这样的文章不写也罢。
写作的那5个月里,我充满了正能量,有人说我鸡血爆棚,其实真不是,只是通过深刻思考整理思维,我明白了很多所谓的大道理还真对,照着做,我心态也变好了,遇事冷静,执行力也提高了,做事赋予的意义让大脑听话了,这就够了。
那现在呢?每天看着手账本上“本周完成一篇文章”“本周完成跑步5公里”……这些未打勾的计划,执行力呢?什么时候我要回到从前,爽快的在方框里打上大大的勾,完成这一件件组成我精致人生中意义非凡的“小事”。
3.我失去了输入的动力
需求带动供给,输出倒推输入。
没有输出的必要,那输入就变的不重要了。
写作的5个月,我想尽一切办法输入,网络课程、纸质书、kindle都是我的输入工具。输入过程中,我会以输出为目的去转化。知识只是外化产物,内化过程才能变成智慧。从那些文章中就能看到,我输入领域还真广,减肥、英语、知识管理、育儿、职场等等。这些现在都是我的一部分,它们依然指导着现在的我生活、工作。
而这段时间里,我依然在看书,但看完后收获甚少,它们对我来说只是文字,没有内化过程它们就无法变成我的一部分,这部分的缺失太可惜。
以上只是意识到失去了这些,一定还有很多我无法意识到的,总之,我失去了吹牛逼的资本。一声长叹……暂且忏悔到这个程度吧,希望我能够有一篇更深刻的文章,来总结我因为坚持写作得到的更多收获。
今天起,我该怎么办?
写作是我的工具,目的是遇见更好的自己,更精致的自己,坚持写作是个提纲挈领的动作,有了写作,我就有了可以吹牛逼的资本。
1.每天更新公众号
形式不限,文章、金句、自拍图片等生活点滴均可,每周保证至少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我会同时放在简书上。
2.坚持第一点,坚决不放松。
欢迎大家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