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国庆节又要来了,对古代文化较有兴趣的朋友一定会思考,在古代时候人们有国亲节吗?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古代并没有“国庆”。“国庆”一词,原先是指国家喜庆的事情,这种解释最早见于西晋。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就曾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我国封建时代、国家喜庆的大事,莫大过于帝王的登基、诞辰等。因而我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
通常这一天,皇帝会赏赐百官、开设宴席、与民同乐、大赦天下。一般还会举行大型宴会、歌舞、戏曲表演等活动,算是现代“春晚”的始祖了。庆祝皇帝生日这一习俗最早开始于唐朝。当时有官员提议将唐玄宗生日作为国家的节日,唐玄宗欣然同意并取名为“千秋节”。“千秋节”也取自古人常说的“岁在千秋”。唐玄宗规定“千秋节”全国休假三天,并在宫中大摆筵席,邀群臣共同饮酒庆祝,莺歌燕舞,整座皇宫灯火通明。
唐以后的五代和两宋也继承了这项“传统”·举国同庆给皇帝庆生。到了明清时,由“千秋节"演变成的"万寿节"更是得到加倍重视,与“元旦""冬至"并称为三大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