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溺爱」等于杀子,但很多家长偏偏认识不清,错把溺爱当成真爱。
— 1 —
「溺爱」的危害
「溺爱」的危害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条:
一是被溺爱的孩子价值观容易扭曲,害人又害己。
被溺爱的孩子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不能换位思考,对于家人的付出毫不在意,没有感恩心,也不懂尊重他人。四大名爹之一李刚的儿子开车撞飞两个人居然还口出狂言,毫无对生命的爱惜和敬重,可见其心理扭曲之严重,而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也最终将他送进了监狱。
二是被溺爱的孩子责任感难以建立,无能又无情。
人的能力来源于承担责任。有句电影台词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其实是责任越大能力越大。我们越是去承担责任,越是能够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在家人的包办替代下,被溺爱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个人的责任尚且不去承担,更不愿意承担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结果也就无法得到锻炼和成长,很容易变成一个无能的人。也正因为他们没有承担过责任,没有真实的体验过生活的甘苦,也就无法理解家人的辛苦,所以很多被溺爱的孩子常常表现得很无情。
三是被溺爱的孩子难以适应社会,可悲又可怕。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往往都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长大后容易变成巨婴,自私而任性,心里只有自己的想法,不能考虑他人的需求和想法。在家里父母宠着让着,一旦走出家门,难免到处碰壁,轻则退缩回家庭当中,重则发生各种冲突和事故。比如重庆公交车堕入河流事故,这种可怕的巨婴心态,不仅送了自己的命,还搭上了十几个无辜的陌生人,实在是令人心惊。
2 —
什么是「溺爱」?
「溺爱」的危害是如此之大,那到底什么叫溺爱呢?
「溺爱」和「真爱」有什么的区别呢?
溺爱指的是没有原则没有底线的爱。所以溺爱的问题不是爱的太多,而是缺少规范和界限。
有「规范」和「界限」的爱是智慧的爱,是「真爱」;
没有「规范」和「界限」的爱是愚昧的爱,是「溺爱」。
所谓「规范」,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要求,彼此平等,互相尊重,不能伤害别人。
所谓「界限」,就是孩子和家长是彼此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和责任。
有了「规范」和「界限」,就好像在孩子的周围画了一个圈,家长不能侵入圈内去代劳,要放手给孩子自由和空间去成长。孩子也不能突破圈外去伤害他人,否则家长就要进行及时的矫正和引导。
所谓的「溺爱」,要么就是孩子突破了这个圈,有伤害他人的言行,家长却不加规范和引导;要么就是家长突破了这个圈,把手伸到孩子的圈里替孩子做事或替孩子承担错误行为的后果。
孩子无缘无故踢了别人一脚,妈妈说“孩子小不懂事”,这就是溺爱;妈妈及时制止孩子,并告诉孩子不能踢人,别人会疼,有什么事情可以用语言身体表达出来,比如喜欢别人我们用温柔的手可以去拥抱,也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我喜欢和你玩等,这是真爱。
一个贫困的家庭,破费买了红玫瑰48元一斤的葡萄,全都塞给孩子吃,这是溺爱。全家人都吃一点,一起分享,这是真爱。
孩子七八岁了,已经会自己洗衣服了,妈妈觉得孩子还小,不让孩子洗自己的衣服,这是溺爱。
根据孩子的年龄,让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是真爱。
……
只要牢记这个圈,溺爱和真爱就可以清晰地区分开了。
3
溺爱的形式有哪些?
认识了溺爱的内涵,我们再来看看溺爱的四类常见形式:
一是对孩子的责任包办代替。
从追着孩子喂饭喂水到帮孩子穿衣服穿鞋,从替孩子收拾书包到帮孩子托关系找工作,从不让孩子分担家务到孩子犯错家长出面摆平……这些本该孩子自己承担起的责任,家长一律代办,孩子自然而然躲在家长身后继续做一个长不大的孩子。网上曾经爆出这样的新闻,某高校大学生毫无生活自理能力,上大学了,还得妈妈在校外租房子陪读照料生活起居,引发很多家长深思。
二是对孩子的要求无底线满足。
每次进了超市必须买零食,到了商场一定要抱几个玩具回家,孩子不吃桌上的饭菜说要什么家长马上重新做……这种无底线的满足孩子需求看似是对孩子的爱,其实是可怕的溺爱。曾经轰动全国的追星女孩杨丽娟,她的父亲是一名教师,但是却并不懂得如何爱孩子。孩子小的时候想喝红牛饮料,没有钱的父亲甚至跑去偷饮料给女儿。此后为了女儿追星,他辞职卖房甚至还要卖肾,直到最后为了逼刘德华再见一次女儿,更是选择留下七万字的遗书投河自尽。这位父亲看似爱孩子爱到了极致,但这种无底线的爱和无条件的爱完全是两个概念。「无底线的爱」满足的是孩子的或合理或不合理的各种要求,这种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成熟,而「无条件的爱」满足的是孩子内心的情感需求和精神需求,并不一定要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这种爱能滋养孩子的内心,让孩子心理更加健康。所以衡量爱的标准不是父母付出了多少,而是孩子成长了多少。
三是对孩子的错误不加规范。
很多家长容易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这种树大自然直的思想耽误了很多孩子。孩子犯错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家长不进行规范引导,孩子根本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长大了怎么可能凭空建立起是非对错的正确观念呢?网上看过一个视频:一位妈妈拎着包裹拖着行李箱前面走,后面年轻的女儿双手插兜用脚踢打妈妈,怪妈妈坐过了地铁站。这个女儿倒是长大了,可是她知道自己的行为有问题吗?我想是不知道的,否则她不可能在熙熙攘攘的地铁站踢打妈妈居然还能那么理直气壮。
四,是对孩子的地位过分抬高。
平等的家庭关系会让孩子学会与人平等相处,而总是让孩子享受特殊待遇的家庭,会让孩子把畸形的人际关系内化成自己的信念,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好吃的先给孩子吃甚至只给孩子吃,看电视由着孩子把控遥控器……明明是一个平凡百姓家的孩子,却高高在上地享受着小皇帝的待遇。其实封建社会的小皇帝虽然锦衣玉食,但并不轻松,他们还得接受严格而繁重的多项训练。而今天的小皇帝却是只享受好的物质条件和说一不二的威风,而缺少有益于其成长的约束和训练。
— 4 —
「溺爱」的根源是什么?
照常理来说,当今的家长应该都知道溺爱对孩子不利。但为什么依然有那么多家长还在溺爱孩子呢?究其根源,以下几种情况需要家长反思。
一是家长自己缺乏正确的观念。
有一些家长误解了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前些年,从西方传入了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这一教育理念迅速得到了年轻父母的认同。传统的中国家庭注重克己,很少关注个人的感受,爱和自由的理念极大的呼应到了我们压抑已久的感受和需求,于是众多的家庭把爱和自由奉为教育的圭臬。可是有一部分家长并没有深入理解爱和自由的内涵,他们把无底线的爱当成无条件的爱,更把放肆当成了自由。自以为奉行的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却把孩子养成了小霸王。也有一些家长自己就认为人分三六九等,自己的孩子就要做人上人,这种不尊重他人的心态无意间也会传递给孩子。更有甚者还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庇护孩子的错误,就更容易让孩子形成飞扬跋扈的性格。
二是家长把自己的需求放在了首位。
有的家长之所以溺爱孩子,本质上并不是满足孩子的需求,而是在满足自己的需求。家长自己当年物质匮乏,如今经济条件好了就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只管买买买,其实只是想在孩子身上来补偿自己当年的匮乏;孩子要学习自己剪指甲,家长不允许孩子自己剪,其实是受不了自己内心的焦虑;孩子哭闹撒泼非要买玩具或者孩子非要吃糖,家长赶紧满足孩子,其实只是想尽快让自己摆脱孩子的纠缠;孩子要洗菜切菜,家长嫌孩子洗的不干净切的又慢,干脆把孩子推出厨房,其实是为了自己省事……所有这些情况其实都不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更没有进一步考虑孩子的成长中需要什么,家长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已。
三是家长不懂孩子成长的规律。
孩子的成长成熟不只是需要吃饭和睡觉,更需要丰富的经历和体验。如果家长看不明白这一点,就会盲目地以为在家里宠爱一些没关系,长大了走出社会自然就会成熟。殊不知家长的包办替代剥夺了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家长无底线的满足也养成了孩子难以面对挫折的心理,而对孩子的错误不加规范约束也让孩子不懂是非,给孩子特殊待遇则让孩子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态,所有这些长期累积下来的问题,当然不可能在孩子走上社会的那一天就一下子化解掉。等到家长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常常已经很难纠正了。
— 5 —
如何避免「溺爱」?
作为家长,要爱孩子,但一定不能溺爱孩子。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溺爱呢?
根据溺爱的四种常见形式,我们可以对照「反思」自己是否存在溺爱行为,及时修正自己的行为。
根据溺爱的深层原因,我们可以针对性地「学习」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更有「意识」地看清自己行为的出发点到底是什么。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两方面下功夫,从内在建立起防止溺爱的护城河:
要有为孩子长远着想的意识。
孩子不吃饭,饿一顿两顿没啥大不了,有的家长却不能接受,非得端着碗追着孩子喂饭,甚至还有祈求孩子和附加奖励的。眼前看孩子确实没有挨饿,长远看却剥夺了孩子最基本的自理能力。不让孩子做家务也是一样,眼前看孩子可以轻松一点,长远看却带来了没有责任心、不懂心疼父母等各种弊端。凡事有意识地思考自己行为有怎样的短期效果和长远影响,家长就更容易做出有利于孩子未来的选择和行为。
要牢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有属于他自己的空间和责任,家长一定要学会放手,不能越界。属于孩子的事只管放手让孩子去做,不要怕麻烦,也不要担心焦虑。要给孩子机会去犯错,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孩子做错了事,要让孩子自己承担相应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