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 先秦 卷二国家(13)祖宗之国

图腾在埃及和罗马有着完全不同的演变,那么在中国是怎样的境遇呢?

图腾在中国又变成了什么?答案是:祖宗。


众所周知,祖宗崇拜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传统社会的中国人,最高的人生目标就是“光宗耀祖”,最起码的社会义务则是“传宗接代”;而一旦犯了错误,遭遇惨败,则会发出“愧对列祖列宗”的感慨。

在中国,祖宗似乎能管我们一辈子。

那么,什么是祖宗?祖宗是最老的父亲。

在中国,祖宗就像图腾一样重要,宗庙则像祭坛一样崇高。因此,建立氏族或家族,都要先建庙。以祖庙为中心,族长率族而居,叫做“籍”。祖立则籍立,祖在则籍在,祖毁则籍亡,叫“毁庙灭籍”。

这样的籍,当然就叫“祖籍”。

进入国家时代以后,祖庙或宗庙又成了国家的象征。以祖庙为中心,国君率民而居,叫做“国”。祖立则国立,祖在则国在,祖毁则国亡,叫“毁庙灭国”。

这样的国,当然就叫“祖国”。

后面的结论便顺理成章:华夏既然是“祖宗之国”,也就不会是天国、神国或者法治国。


那么,华夏的体制是什么?

我们没有像埃及人那样,把图腾变成神,而是变成了祖宗。因此,族民变成国民以后,依旧四世同堂,照样认祖归宗。

实际上,中国古代国家的建立和管理,一直就是家族式的。从西周到春秋,是三个层次的家族:天子的王族,诸侯的公族,大夫的氏族。它们也分别叫做王室、公室和氏室。

秦汉以后,只剩下皇室和皇族。但在地方上,尤其是在广大农村,仍然祠堂遍地,家谱续传。一个人要想安身立命,依靠的还得是父老乡亲。

这就叫“天下为家”,也叫家天下,或家国体制。

家天下,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它解决了一个西方学者认为两难的问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