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泰勒.本.沙哈尔
本书分为三篇。第一篇有5章,介绍了什么是幸福以及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因素。在第二篇的第6章到第8章中,讨论了如何把这些观点应用到教育、工作以及家庭生活中。最后一篇则包括了7个关于幸福的思考,作者提出了一些有关幸福本质的思考,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第一篇:什么是幸福
表达感恩:每天记下五件值得感恩的事情。
幸福是生命本身的意图和意义,是人类存在的目标和终点。
幸福的定义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真正快乐的人,能够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这种解释绝不仅限于生命里的某些时刻,而是人生的全过程。即使有时经历痛苦,人在总体上仍然可以是幸福的。
每天花一点儿时间记录下当天的生活,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幸福模式。简书就是最好的日记本,简书不仅能记录和写作,还能让我们收获更多,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分享生活的喜怒哀乐,一起走在日更的路上。
幸福从来就不是奢侈品,也不是必须在个人及社会问题都解决之后才能追求的东西。提升幸福感不仅能改善个人的生活质量,也能让世界成为一个更和平、更美好的地方。
一个增强幸福感的方法,就是增加想要做的事并减少不得不做的事。无论是从人生或是日常生活的角度都应该如此。比如一个人学医是因为他觉得医学有意义(内在因素)还是因为医生有很好的社会地位(外在因素)?追求股票投资的成功,是因为它能带给我成就感(内在因素)还是因为它可以赚大钱(外在因素)?
第二篇 :幸福无处不在
教育是获得幸福的最好机会。
我们都有过沉迷于阅读或写作的经历,有时连别人叫我们都听不见;或者当我们在专心烹饪、和朋友谈心、在公园打球时,经常几个小时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这些就是心流体验。在心流状态中,我们享受着巅峰体验,同时也做出了巅峰表现:我们既感受到了快乐,又展现出最好的状态。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写道,“人类最美丽的命运、最美妙的运气,就是从事自己喜爱的事情并获得报酬”。寻找如此“理想”的工作——这种能让我们更幸福的工作——并不容易。研究表明,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可以对此产生影响。心理学家埃米·瑞斯尼斯基指出,人们对待工作有三种态度:任务、职业或使命感。
与我们关心的人和关心我们的人一起分享人生经历、想法以及感受,可以增加生活的意义并安抚我们的痛苦,让我们感到这个世界充满了乐趣。17世纪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过,亲密关系可以“将我们的快乐加倍,将我们的痛苦减半”。亚里士多德也说“没有友谊就没有幸福”。
如果我们因为财富、权力或是名声被爱,那只是有条件的爱;如果因为踏实、力量或是善良而被爱,那才是无条件的爱。
彼此理解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永远都可以发现并找到更多。这样,两性关系也会变得有趣、刺激并且不断成长。如果我们将注意力转向去理解对方以及被理解,那么两人在一起相处的时候,无论是一起吃饭、照顾孩子或是性生活,都会变得更快乐、更有意义。
心理学家蒂姆·卡瑟通过研究指出:时间上的富裕比物质上的富裕能带给人更多的幸福感。时间上的富裕,代表人们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去追求对个人有意义的事情,有更多的时间去反思,去享受快乐。
第三篇:幸福像花儿一样
别人带来幸福,就是给自己带来意义与快乐,这就是为什么乐于助人是幸福人生的一大要素。然而,这并不能解释为我们应该为了别人而活。如果我们不为自己的幸福打算,慢慢地,我们会伤害自己,连带着也会伤害我们那颗乐于助人的心。一个不开心的人,不太来的则是更多的不快乐。
我们最大的幸福来自于意义和快乐,如果其中还带着助人为乐的成分,那就是锦上添花了。在做决定时,我们必须先问自己,什么能让自己感到幸福;然后再看看我们的行为,是否会剥夺他人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是,那么我们也等于在渐渐地摧毁自己的幸福。如果我们伤害到他人,那么我们意识上的倾向及内在的正义感早晚会让我们在终极财富上付出代价。
简单即幸福。想要拥有幸福的生活,想要发挥追求终极财富的潜力,我们首先应当接纳“活在当下”的理念,也就是关注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那些普通、平常的小事,比如我们可以从与亲人相处、学习新知识以及工作任务中获得意义与快乐。日常生活中这些快乐的事情越多,我们自然就会更幸福。从现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