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21复训第12.13次课程:
1.慢慢来,理解他,共情,进入他的世界,可能你会发现在他的世界里确实是有他的道理的。
2.慢慢修炼,每个人的成长谁也替代不了。
3.当我们遇到一些我们不容易理解的事情的时候,要怀有谦卑和敬畏之心,确认当事人的知觉。不要拿我们以为的去套到来访者身上。
4.在他的世界里他是对的,要进入他的世界,理解他的感受;卡住的地方,不舒服的地方,就是我们成长的地方。
5.没有阻抗的来访者,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合作方式。阻抗也是一种合作。他是在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们。比如说,孩子会用症状来提醒家长。如果家长看不见听不见,他会用更升级的方式来伤害你。我们要训练重新建构的能力,看到他在意的东西,更多地好奇(是什么让他有这样的想法?他希望的是什么样的?)和倾听。
6.焦点解决,简约而不简单。[强][强][强]
7.尊重与希望带来改变。
8.确认对方的知觉:看法,想法。
9.吸引力法则:妈妈的不信任和焦虑会导致孩子迟迟不去行动。
10.助人之前先敲敲门,也就是先确认来访者的知觉,“需要帮忙吗?希望我怎样做会对你有一些帮助呢?”
11.尊重:相信他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12.希望:希望感很重要。“如果你想要的实现了会怎样?当下能做到了会怎样?”一小步成功最容易让人有希望。
13.影响动力的四个因素:情绪,关系,希望感,成就感。
14.咨询前,判断一下不同的来访类型:来访型(游客型),抱怨型,消费型。
在学校,不管是什么样的来访者都得接受,去做咨询。
15.跟谁聊就跟谁一伙。如果家长和孩子一起来做咨询,当着孩子和家长的面,要说明白“给孩子做完咨询,不要问我和孩子说了啥。就算是问了,我也不会说。”
16.对于游客型,不管他怎样你都要接的住。即使他不说话,也要找寻他感兴趣的话题。聊他感兴趣的,有成就的,得意的话题,他就会慢慢放松下来,才有可能打开心扉。慢慢来。
(事先要了解他的兴趣爱好。)会谈之后不留作业。
17.不以改变为目的,才有改变的机会。
18.抱怨型:反复抱怨,只说不做。
陪着他,听他说,理解他的感受,和他聊。不要想着改变他。先花时间听他说,慢慢地,他的情绪就出来了。尊重他,希望不希望改变。他才有改变的力量。
19.换位一下,好多东西就能理解了。要训练换位的能力。
20.有时候不确定来访者的类型时,都把他当做消费型。只是消费型的不同程度。
21.找到自己的初心,我们想要的是啥,不忘初心。
22.先花时间探讨他的事情(云手),好奇,欣赏,理解,倾听,一起探讨。然后,问一下目标,你希望最先探讨哪一个主题?是什么让你先探讨这个主题呢?那通过探讨,如果有可能的话,你希望有哪些改变呢?目标要正向所欲具体可行当下。
23.如果说的目标是负相的,要花时间去探讨,好奇,“现在是什么样?”“能说的再多点吗?”“如果有可能的话,那你希望怎么样呢?”
24.具体地去聊:细化。
25.目标好奇三问:是什么(动力),改变以后的不同(好处),目标具体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