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于勤勉,疲于偷懒,是夏傍晚时分,站在自家门口槐树下,复盘这个假期。
归家之前列好to do,离家之刻对比done,发现大多都是赶鸭子般在最后几天完成,也就是俗称的拖延症懒癌晚期。如此这般,完成效果虽不敢劣质,却也不能达到完美。那假期都去哪儿了?在悟,在悟,在悟。
(一)陪伴是最长情的教育
人们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其实它也是最长情的家庭教育。教育式的陪伴里需要什么?
假期数日里,最多的时间都是与吾侄度过:温习长侄功课,接送小侄学前幼园。感慨正直孩童的他们随处释放着的活力与随性,无忧与成长。
经过一个假期,长侄的作业辅导任务由她亲爸转移到我这里,小侄的喂食任务也由他亲妈转移到我这里,侄儿们的玩耍伙伴也是我。闲人如我,一下子成为了孩子王。在假期之前,我几乎连续3、4个月不能和他们见面,为什么突然他们如此依赖于我,以至于比日日相见的爸妈依赖度更强?我想是因为这个假期我是完全属于他们的,没有工作打扰,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他们身上。我开始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像同龄朋友一样和他们聊天,我把未知世界原本拉到他们面前,不会反驳他们的质疑,不会画出规矩方格,不会浇灭他们的积极和希望,不会让自己的缺点暴露于他们面前…无形中,我也变成了更好的自己,为了他们我会勤奋,我会学习,我会耐心,我会活泼,我会快乐。
慢慢的我发现,孩子们不就是需要一个了解世界的窗口,需要一个同行的伙伴,需要一份平等的关注和关爱,需要一份指引和答案全书吗?请做好自己,付出这样一份家庭式全套餐陪伴,其他自会清风徐来。当然,一般情况下,不可能有如此纯净的家庭空间,工作与生活的繁琐总会穿梭其间,所以我希望:大人们,请珍爱孩子的童年,请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把自己清空,然后才会打开一扇五彩斑斓的童年大门!
(二)包容是最睿智的家法
这个假期,这个年纪的假期(一个而立之年的守望),能够有这么一段时间彻头彻尾回归自己的原生家庭,拥抱自己的原生家庭,也是一种幸运。我恍惚中发现,每个家庭与儿时中的印象相比,也在渐渐长大。
家庭也是一个成长中的细胞,它会携带着自己的特有基因,去裂变去繁衍。不否认有时间推移的物理效应,但感触更多的是化学效应。以我外婆家的family tree来看,一直在故乡的分支各有千秋:我大姨家的风格是忠孝两全型,我五姨家的风格是书香风雅型,我小舅家的风格是商气灵动型,我六姨家的风格是热诚开朗型,我自己家的风格是逍遥洒脱型。
这些从小环绕我的大家族,慢慢都升腾出独特标签,让我感受到不同的家庭之元气。元气之下,是每位亲人性格的相互催化与融合,最让我动容的确是所有亲人血缘之外统一的真善美,是世事打磨过后的包容。
家,即是你的第一起点也是你的最后终点。俗语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诚然每经必有磨心之处,但对于“家人”而言,他们有共同的解药---包容。当嫂嫂再怎么无暇顾及家务,哥哥也会记得为她带饭,侄儿们也会期待她的下班;当姨夫再怎么无力照顾自己,姨妈再怎么嘴上抱怨,也会悉心照料无微不至;当兄弟之间再怎么拌嘴,也会一笑泯恩仇,共同面对家里的事情。或许是有长辈流传下来的严格传统,或许是有共同的牵绊,包容正是这最睿智的家法,能够解脱自己,能够为爱保期,能够让家称之为家。
整个假期,也谢谢吾爹吾娘对我这个而立之年守望者的包容与宽慰,让我继续汲取力量,任性前行!
陈芝麻烂谷子的道理,唯有自我咀嚼过后,才会留有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