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聊斋志异》、知道吴敬梓的人绝不会太少,但是知道他的另一部作品《移家赋》肯定没有知道《聊斋志异》的人多。
读过《儒林外史》的人,无不被吴敬梓那犀利的笔锋塑造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所感染。《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如下:“讽刺小说自《儒林外史》而后,可谓之为绝响!”。
去年春天,我有幸得以游览全椒的吴敬梓故居纪念馆,吴敬梓一生留世的作品不多,除了《儒林外史》,仅存的就是《文木山房集》四卷了。《移家赋》属《文木山房集》其中一篇。
《移家赋》延用庾信《哀江南赋》四六句式的骈文体。赋文谋篇宏博,气势雄伟,词章华丽,音韵和谐。但同时其文中冷字僻词,晦文涩句特别多,在彰显作者通今博古,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之余,一个字一道坎,一句文一座山,读来令人望而生怯,临危不前,深感颇晦涩难懂,后来有幸读到原滁州教历史的陶家康老师的《移家赋》释本,对吴敬梓先生的了解多了许多。
吴敬梓,生于1701年、卒于1754年(乾隆十九年),安徽滁州全椒人,系出名门,科举世家,其曾祖父吴国对,为其时探花,祖父吴旦,父亲吴霖起,在江苏赣榆任地方官,关心百姓疾苦,倾其所有在当地建100多所书塾,在当地传为美谈。
吴敬梓少年随任,涉猎广泛,康熙六十年,父亲罢官返回故里,次年,父亲抑郁而死,其时的吴敬梓时值青年,却已饱尝人世的辛酸,先后经历了父母(其13岁喪母失所恃)相继亡故,妻子病逝,屡次科场失意及族人争夺家产等一系列打击,于是,在老家田庐尽卖,获“乡里传为弟子戒,文章大好人大怪”之“美誉”。
后决定迁往南京,此后,吴敬梓在南京生活20余年,期间颇少回故乡,后客死扬州,满足其“人生只合扬州死”之心愿。
《移家赋》是一篇充满忏悔意识,同具与故乡决裂的誓词的作品,文间情感真挚浓郁,文字风流蕴藉,堪称佳作。现摘录只言片语供窥其一斑望能见全豹:
早年颇以自己出身于“五十年中、家门鼎盛”(《移家赋》)的门第而自豪。父亲吴霖起死后,留下巨额家产,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吴敬梓为两代单传嗣子,便给了族人以可乘之隙,于是发生了“兄弟参商,宗族诟谇”(《移家赋》)的争产纠纷,甚至发生了亲族冲入家中攫夺财产的事件。吴敬梓的堂兄吴檠在《为敏轩三十初度作》一诗中,曾追记其事。
这件事不仅刺激了吴敬梓,使他看清了封建社会家族伦理道德的丑恶本质,认识了那些衣冠楚楚的缙绅人物的虚伪面目,使他与那些倚仗祖业和门第做寄生虫的庸俗人物分道扬镳。作为缙绅阶级的叛逆,他首先挥霍遗产, 从小“不习治生”,又慷慨好施,挥金如土,“性耽挥霍”,“倾酒欢呼穷日夜”,不上十年就把家产荡尽,开始了穷困潦倒的生涯,正像他自己后来所回忆的:“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在家乡舆论的压力下,他再也不愿在全椒生活下去,“枭鸟东徒,浑未解于更鸣”,终于在33岁时移家南京,开始其卖文生涯。36岁那年,曾被荐应博学鸿词之试,但只参加了省里的预试,就托病辞去了征辟,甘愿过素约贫困的生活,一直到最后客死在扬州旅次。
吴敬梓从官宦人家纨绔子弟跌落到家道败落,粮无隔夜穷困潦倒的境地,他看透了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才有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的《儒林外史》。
陶家康老师的《移家赋》释本,当代《儒林外史》研究大家南京师范大学博导陈美林、安徽大学教授孟醒仁、李汉秋等人看了,无不赞叹。孟教授说,翻译《移家赋》是他一生最想做的事,但终生未了心愿,现在由陶先生代做了,其心释然矣。
2001年陶老师的《吴敬梓〈移家赋〉并序注释》由滁州学报单本发表,可称为《儒林外史》学术界一件盛事,获海内外专家学者一片赞誉。有兴趣的读友完全可以找来一阅以解思惑,在进一步了解吴敬梓一事上大快朵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