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们想的就是我们想的吗?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总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即我觉得、我认为。我觉得今天气温会回暖,可以少穿一件毛衣,结果出门的时候悲催了,还是冻得真打哆嗦,差点想感冒。而我判断天气会回暖不是因为收听了天气预报,而是看到清晨太阳发出的光亮,只不过是突然来个晴转阴。初春的太阳看起来很温暖,实际上离我们很遥远,所以我中了逻辑思维的坑,认为有阳光就等于有温度。
我们大多数情况下会根据事情目前的进展状态,进而做出下一步的判断。由于目光局限性,少了一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结局往往是不确定的。我们要避免遭遇日常逻辑思维的坑,需要考虑初始因素,遇到问题首先不着急妄下定论,前提正确才是王道。还需注意自己的情绪,不要被情绪扰乱了正确的思维判断。
二、
我们通常会给“想当然”的事物贴上标签。举个列子,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职场菜鸟,我们很容易给出青涩、不专业、可替性强这样的标签。在会议上,菜鸟提出自己的见解,通常比较容易遭到质疑和反对。如果是领导和菜鸟在共同参与完成的一件事情上出现了纰漏,想都不用想,问题会是出在谁的身上?
我作为新人初入职场的第一份工作与收费有关。通过电脑系统办理缴费业务。每人固定一个工号,便于职责明确。我有一天去吃午饭,工号忘记锁定,就有别的同事使用我的工号进行收费。等我回来的时候突然发现收到了一百块钱假钞。究竟是谁收到了这张百元假币?领导认为,使用我工号收费的是个老员工,来的时间比我长,怎么可能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这就是有瘾的标签。只要出问题,正常理论下,都是新来的问题。
我们不要因为随意贴标签而看不清楚状况。我们需要仔细观察,新员工的点钞手法也许比老员工还娴熟。新员工识别假钞的技能有可能在没进入这家公司之前就已经驾轻就熟了。或者在此之前就有过多年的收费经验。我们还要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分清主观和事实。在收到此次假钞之前,有过几次类似的情况。是不是唯独这一次出现了差错?都需要考虑实际因素,不要主观臆断。
三、
我们大多数人都希望变得绝顶聪明。因为聪明的人脑袋灵活,思考快、想法多,老板要求创意计划的时候都比别人多出好几个,自然容易得到老板的赏识。
但是我想说的是聪明人也会有陷入僵局的时候,你同意吗?一个出类拔萃的学生在临近结束铃声敲响之际,急匆匆地写下了自己的答案,最后红了眼。究其原因,那场语文测试的作文题目很特别,他也想写出一篇特别的作文。
我们考试答完前面的题目,写作文会根据剩余时间的长短思考、罗列提纲、提笔写。这位同学脑子里构思的框架比较多,内容丰富,一时半会儿没决定好写哪个,沉浸在自己的小创意里忘记了时间。结果在老师提醒检查遗漏的时候回过神来只剩下很少的时间,作文只写了一半。最后被监考老师强行收卷,脸蛋涨得通红。
如果这位同学当时能够抓紧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思考就不会这么狼狈。考场如战场,每分钟都需要合理分配。再者就是看淡结果,测试是老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检测,不要有过重的得失心。结果成绩没有达到理想化往往会打击人的自信心,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争取在下一次的考试中平稳发挥,超常发挥。
以上就是三个常见的思维陷阱,我们来参照对比一下。提高隐性逻辑能力,避免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