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孩子上二年级了,有一次他带孩子去我家吃晚饭时,孩子谈到对同桌不满并提出想换座位的想法。我首先问清了她的感受和需求,然后告诉孩子“我也不一定对”,只是依据自身有限的经验给你参考,最后还是要你自己去做出选择,并给出了几点建议:1.包括你在内的每个人都有缺点吧?孩子点头称是;2.你的注意力是该总盯着别人的缺点,还是该关注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孩子说关注自己的成长;3.你的同学有哪些优点值得你学习?孩子说他最近写字有进步。最后我们达成共识:学校能让你更好的成长的原因,不止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看得到别人的好”,欣赏并学习同学的优点,理解并避免同学的缺点,这样你随时都能有收获。你去学校是学习如何成长的,不是去学习发现别人缺点的,如果总盯着别人的缺点,即使换10次座位,你也换不到满意的同学。
其实不止是孩子,我们不都曾经陷于这种状态而不自知吗?记得在《批判性思考指南》一书中,曾提到人的出发点会影响思考和判断,并指出人的思维成长大抵要经历四个阶段:
1.我不咋地,别人也不咋地;
2.我不咋地,别人挺厉害;
3.我挺厉害,别人不咋地;
4.我挺好的,别人也挺好的。
俗话说得好,常在江湖飘,谁能不挨刀?被优秀的“精英”吊打时,我们很自卑-别人怎么那么优秀!被财大气粗的“土豪”碾压时,我们很尖刻-他不过是走运罢了!心态如此起起落落,大脑自然会让我们转向更舒服的思维状态:“不是我不行,是社会太完蛋;不是我不行,你看那个“谁”更不行,我比他强多了”。自卑使人固执,看不到自己的懒怠;尖刻让人狭隘,看不到别人的坚忍,我们无法平和地接受自己的缺点,也不能坦然地发现别人的优点,进而牢骚满腹、抱怨连连。可悲的是当一个人习惯于抱怨社会寻求高别人一等的虚幻感觉,善于发现别人的缺点从而维持自己还不错的自信时,会陷在这种自洽的环境中不知脱离。我们无法认同别人的好,归根究底是不敢接受内心深处那个不够好的自己。
其实早在几千年前孔老爷子就告诉过我们:“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是的,当我们着眼于别人闪光的一面时,就等于把自己投入到了另一个世界,那里没有抱怨和嫉妒,每个人都能带给你有价值的东西,每件事都能让你有不同的收获,我们不止能看到好,而且在“坏”中也能看到好,这些能使我们更平静的对待那些好的和坏的,不论是别人身上的,还是自己身上的。
也许是这样吧-看得到别人的好,我们才能过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