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听了三节课,分别是单篇诗词教学《敕勒歌》,整合阅读教学《狐假虎威》和整本书的阅读《西游记人物赏析》,感到三节课虽然课型有所不同,但是在课程的理念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要追求有根的语文课堂。
从2001年到2010年第一轮课改,追求“学生自主感悟,自主表达”的语文课堂,到2011年第二轮课改追求“工具性与语文性”相统一的语文课堂,到2016年部编版的出台,语文课改一直在进行着,但是作为语文人我们应该很清楚地知道,我们到底要追求一种怎样的语文教学呢?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无论怎样改革,都不能丢了语文教育的根,那就是中国味,语文味。从教近三十年来,我个人感觉中国、语文两个关键元素就是语文教学的根。
语文课要有中国味
1、教材的处理要体现中国味
民族性是文化的灵魂,只要一个民族的文化存在,,这个民族就不会灭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电视剧《将军》,讲述的就是1938年日军占领广州后,以棋类比赛为手段,企图以文化入侵来统治广州,进而达到统治广州乃至统治中国的目的。他们也意识到,要想占领中国,就必须用文化占领中国人的思想。所以也就有了《最后一课》《难忘的一课》等以文化入侵为背景的文章。教材的处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到中国元素。从导课到新授,到拓展,到总结等方面都要体现中国味道。比如,今天上午的三节课在处理教材时,都最大限度的融入了中国元素。比如《敕勒歌》本身就是民歌,在教学设计中又融入了其他古诗词的链接,以及叠词的处理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味。
2、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体现中国味。
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固然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力手段,但是对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传承更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要做到的。
相信这些诗句或者名言大家都耳熟能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勤于读书,逸于写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像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它们都告诉我们语文学习的方法:多读,多写,多积累。因为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积累性很强的课程,语文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学生自己读会的,写会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老师讲的再好,学生没有积累、没有实践,就无法学好语文。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例如上午的三节课都充分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朗读,而朗读就是我们最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也是我们汉语独具的特色。
3、教学方式的选择要体现中国味
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要注意的是:汉语言本身的特点,那就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一句话概括,就是要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语文。
孟子谓戴不胜曰: “子欲子之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 “使齐人傅之。”曰: “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
关注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由此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孩子都是先会说话,然后才认识字的。他的语言能力就是在反反复复的语言实践中练成的。熟练的朗读能力要经过200小时的训练,一二年级的有效学习时间,每个学年按40周,共计400天,这样每天孩子的朗读时间应该是30分钟; 熟练的默读能力要经过2000小时的训练,这样每天需要100分钟的默读训练;正确流利地朗读时能力,但是有感情地朗读确实理解能力,正确、流利可以通过机械地朗读训练来实现,但是有感情地朗读却要通过孩子们的学习以及他们的人生经历的丰富来形成。我们目前可以让孩子掌握的有感情很大程度是一种技巧的习得。
关注学生阶梯发展的学习层次。
孩子的语言学习要遵循语言本身的构建规律,汉语的语言规律是这样的:字——词——词组(短语)——简单句——复杂句——语段——语篇,所以教师引领我们的孩子在学习语言时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比如我们经常练习的长句子朗读,我们的老师习惯于给孩子们划停顿,但是我们可不可尝试着按照语言组合的规律来学习呢?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微风轻轻地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燕子》
我们如何以这句话为例来指导学生的语言学习呢?
大家看下面的图,你能发现什么?
眉眼
黄绿(的)眉眼
才舒展开的黄绿(的)眉眼
千万条才舒展开的黄绿(的)眉眼
微风吹拂着柔柳。
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柔柳。
微风轻轻地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的黄绿(的)柔柳。
微风轻轻地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的黄绿(的)眉眼的柔柳。
大家一定能看出来,这样的语言学习在本质上是还原了孩子们语言学习的规律:即从字——词——词组(短语)——简单句——复杂句——语段——语篇。
研读文本:
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
——长春版第九册
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恒色的嫩叶的柳丝。
——人教国标本第六册
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毛毛细雨从天上飘落下来,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 ——苏教版第八册
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冀教版第六册
当春间二三月轻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无因地从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
——郑振铎
关注学生学习语言的情境创设。组词与造句,组词是学生认识事物的手段, 造句是学生表情达意的手段。但是老师们往往会忽略了这一点。比如:
无情境现场的造句:生搬硬套,远离学生的生活
在情境现场中的造句:表情达意,表明自己的意思(感情)
“流利”的案例:
指名背古诗,请一名同学用“流利”表扬他。再背请用“流利”给他一点建议;
钢笔水不流畅,
写字不流利——书写很流利
安安静静——看图说话
孙悟空犯错了,师傅罚他看书,……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听说读写,语文是字词句段篇,因此语文课堂的教学始终要围绕着孩子的原因学习进行。判断一节语文课究竟语文味有多浓,有一个简单的检查标准: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文能力,语文积累和语文运用这五个方面学生究竟有没有收获。其实就是突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但是核心素养不是空中楼阁,他是建立在一定的语言素材和语言能力之上的,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关注以下的属于语文的内容:
关注语言理解能力。
1、听话能力
辨识语音 能力 理解语义的能力 品评话语的能力
2、阅读能力
认读能力:对阅读材料中符号的感知,是最基础的能力。
理解能力:学生把感知的材料联系起来,运用原有的知识储备与体验,经过分析与综合等一系思维活动,了解文章或文本含义的能力
3、活用能力:经过认读、理解、评价而贮存的各种材料,根据需要灵活提取运用的能力。
4、具有初步的语感
关注语言运用能力
1、能根据语境和人物要求,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尝试运用所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
不单是说话的技能和技巧,而是一种综合性能力,是一个人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口头表达能力和其他智力因素的综合反映。包括组织内部语言的能力,快速的语言编码能力,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
2、交流顺畅,文从字顺
认识能力:由智力因素构成的写作基本能力,包括观察力,思考力,联想力,想象力,言语力等。
表达能力:审题立意、布局谋篇、选用表达方式、运用书面语言与修改文章的能力
关注语言思维能力
1、能在阅读、表达等言语活动中主动思考;
2、运用想象和联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
3、对语言和文学现象有初步的认识。
关注语言审美能力
1、从语言中获得道义、悲悯及初步的审美体验,感受语言的形式美、节奏美、画面美、意义美等;
2、感受汉字之美;
3、感受人性之美。主要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点以及价值意义等进行鉴赏与评价的能力。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在上课时要充分考虑语文元素的体现,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上成旅游欣赏课等,种了别人的园,荒了自己的田。作为一个中国的教汉语的语文老师,我们更要在教语言的同时教文化,让文化成为孩子们的立身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