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埋头工作时,也许阿拉斯加的鳕鱼正在跃出水面;当你组团打游戏时,也许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梢;当你奋力挤进地铁或公交时,西藏的山鹰也许正在云端翱翔。
快节奏的生活总会让你错过太多太多的美好,也许有时候你需要的不是一个象征地位和虚荣心的LV,而是一个Long Vocation来认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 题记
01
刚刚过去的五一,我身边有许多小伙伴都选择出去旅行,各位旅行咖们早早就定下了旅行地点做好了大堆攻略。三天的小长假,抑或是东拼西凑的五六天时间,行程的安排跨越了三五个城市,或是整个国度。忙碌的行走,不停歇的拍风景拍自己,朋友圈里的各种秀定位求点赞,整个旅行的过程看起来不像是在游玩,倒像是在赶集:密不透风的行程安排,和累到不行的倒头就睡。
甚至有小伙伴告诉我说:安娜君,我觉得旅行比上班还累呢,照着你的攻略走小长假根本不够玩一条曼芭线呀。
我不是批判这种走马观花式的玩法有什么不好,或许这只能称之为旅游,我大约还是不能认同这种三五天走完一个国度的行程,就真的是我们旅行的意义所在吗?我猜,你回来后仅剩的旅行痕迹,大约就只有疲惫的身体,和脑海里匆匆而过的风景了吧?
那么我们为什么需要一个Long Vocation去旅行呢?这个问题就和 “ 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 一样很难立刻就能回答出来。
旅行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为了证明自己去过多少多少地方,拍下 “ 到此一游 ” 的自拍照再秀个定位发朋友圈吗?还是单纯的只是为了满足味蕾去尝试不同国家的美食小吃?抑或是为了去体验热带亚热带温带暖温带寒带不同的酒店风情?
你可以选择读书,抑或是旅行
但你的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要在路上
02
“ 你可以选择读书或是旅行,但你的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初次听到这段话,是在奥黛丽 · 赫本主演的电影《罗马假日》中,这是影片里的一段经典台词,英文原版是这么说的:You can either travel or read , but either your body or soul must be on the way .
现在这段话,基本上已经成为了各大旅行机构的标配营销语,虽然看起来更像是招揽顾客的花言巧语,但细细想来,这段话也不仅仅是句无用的毒鸡汤。
读书能带来的是想象,旅行带来的则是真相,而当两者交汇的时候,想象与真实互相碰撞,总能抵达些什么。旅行是为了证实自己的想象,也为了自己有更多的想象,每一次的旅行带回来的那些人文、风情、传统的体验和经历,总能为你的生活积淀些灵感和养分。
台湾作家詹宏志在《读书与旅行》中有这么一段话:“只有一个人生是令人不满足的,但我们诞生之际时空已定,这个人生也就跟着注定,还有什么方式能让我们扩大对实体世界与抽象世界的参与,在我看起来,也许只有‘旅行’与‘读书’能让我们拥有超过一个‘人生’”。
没有接触过陌生的异世界,也就没有短暂的另一个人生。那些阻碍到你的难关挫折、伤害过你的感情经历、或是一直困扰你的意义纠结,踏上一个人的旅途,你也许能幸运的找到答案。
你所追寻的一切意义
踏上旅途便能得到答案
出发和在路上,永远是最值得庆幸的
03
余光中说:旅行之意义并不是告诉别人“这里我来过”,它是一种改变。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在旅途中,你会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你才能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这样,人的心胸才会变得更宽广;这样,我们才会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
每年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好好的走一走,这是我对自己的一个要求,也算是一个长期的规划。这个习惯似乎从小就有,一直持续到现在,对我来说,用学习的方式来旅行,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而它的意义在于自身的成长。
而每次去一个陌生的国家之前,你至少需要提前几周或几个月去学习去了解,这些学习内容包括语言、文化、当地情况和一些摄影技巧。我还记得第一次出国的情景:大清早6点坐在机场的星爸爸里等人来接,因为不会说英语而在大夏天连续点了3杯超大杯的热咖啡,后来才知道星冰乐用英语怎么说,而现在,我可以在国外运用自如的搭乘地铁公车。简单的语言和文化的培训可以让你轻松的通过海关问询,可以自己找到方向,可以清楚的认清当地基本的公交路线以及行政标志。
而一次好的旅行,除掉之前的准备和学习之外,还必须具备健康的身体、足够的时间、充裕的金钱,以及无穷无尽的好奇心。只有备齐以上几项,才能说有个像样的旅程,但这充其量只能说 “ 像样 ” ,称不上真正的旅行。
旅行是一种审视自我的精神行为,也是重拾自我的举动,也就是说,一个人找回自我才是旅行真正的意义。
至于观光,和旅行根本是两回事。
我们为什么要去旅行,而不只是单纯的旅游观光呢? 安迪 · 安德鲁斯在《上得天堂,下得地狱》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一生之中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次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为说走就走的旅行。
旅行不只是在发掘自己的潜在身份,更是探索并洞悉自己“究竟是谁”的最好机会,说得更清楚一点:前半生的旅行是在找 “ 自己可能是谁 ” ,后半生的旅行是在确认 “ 自己不是谁 ” 。
旅行不过是为了迷失自己,然后再发现自己,如此周而复始的过程。
这世上,总有一些
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
喷香水闻不到的空气
在写字楼里遇不见的人
任何一段旅行带给你的价值,从来都不是那些纸醉金迷的免税店折扣划算的奢侈品;甚至也不是那些走马观花的景点浏览和品尝美食;旅行带给你的最珍贵的纪念品:是那些留在你我身上,如同江河带给山川的改变和成长。
这才是旅行和旅游的根本区别,我希望你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游客,拍拍照片秀秀定位就走了。那样的话,我建议你倒不如把出去玩的钱省下来去买一个LV,我说的是能让你觉得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的中文名叫路易威登的那种LV。
我更希望你像一个行者一样,行走在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国度,真真切切的去感受不一样的一切,而当你回到现实生活之后,再把这些你汲取到的养分再创作,既是传承又是更上一层楼的再创新,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和激情,带着美好,大步向前。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时常想着自己坐在一列尚未到达终点的火车上,沿途跟着一条河流的走向行驶:你看着它在晨光暮霭中变换着色彩,看着它洗涤一缕缕阳光,看着它映衬一片片星辉,看着它或是汹涌或是平静,你看着它每个时段每段路程的不同变化,就像是看着另一个你自己的人生一般,一直相随,不离不弃。
我几乎每隔一段时间,脑海里就会冒出要去旅行的想法,不是单纯的利用法定假日去所谓的热门景点看人头,而是有一个时间相对比较长又比较稳定的Long Vocation,去一个完全陌生又语言不通习俗不同的地方,一个人或是三两好友,好好的走一走。
我的身体总是在告诉我:我需要去旅行,需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沉淀。
这种想法是由一种危机感生发的,其背后是对无趣的恐惧、是怕被环境同化的担忧,更怕的是自己对这个世界丧失了好奇心和敏感度,从而丢失说话表达和坚定地站在地上的能力,最终被这个新陈代谢加速的时代抛弃。
所以,我得确保自己时时刻刻都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