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校长一起读书:《教育的哲学基础》7

这一章,主要是讨论存在主义、现象学与教育的关系。

我想,通过对现象学这一哲学的理解,将引导我们去思考,在学校这一场域,如何设计课程、如何激发学生成长、教师自主成长。

现象学既是一种哲学,也是某种方法。作为哲学的现象学至少有三个分支:一是先验现象学(倾向于先验主体哲学);二是发生现象学(倾向于主体间性哲学);三是解释学现象学。受上述三种现象学方法的影响,人文社会科学把现象学作为某种“研究方法”。与之相应,作为研究方法的现象学主要有三种含义:一是先验研究;二是体验研究或参与式研究;三是解释学研究。三者之中,最能显示出现象学的独特魅力的是体验研究,而且,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领域所采用的“现象学方法”主要是指体验研究。不过,体验研究是否成功,取决于研究者是否已经通过必要的先验研究和解释学研究而建立强大的“意向性”。                                                                                          

以上文字,引自刘良华教授的《何谓“教育的现象”》。

现象学是研究意识的学问,胡塞尔提出来意识的意向性理论智慧,现象学就形成了两条路线,即作为哲学的现象学和作为方法的现象学。前者“把对意识的意向性活动的内在机制的描述作为自己的研究任务”,后者“从意向性活动所设计到的具体实物出发,以观察事物本身为目的”。就是说,作为哲学的现象学探讨意识构成的内在机制和外在条件,而方法的现象学则关注具体的意义构建过程和内容,关注意识活动的个别实现。

现象学到教育现象学

范梅南,这是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推荐他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读。我曾经在22期初中骨干校长班,和他们一起读过此书,当时好像没有完全读通。

教育研究者,是反对实证主义、理性主义和技术主义的,因为他们过于注重研究方法和技术,而忽视教育日常生活以及实践性特征,因此主张教育研究要回到“教育生活本身”——即研究者不要事先“假设”、而应该是“悬置”前见,关注事物本身的样子,“如其所是”的描述出来让人们明白教育场域中教师、学生本身的体验、感受是什么样子——就是还原一朵“鲜活的玫瑰花”而不是向人展示一朵干的玫瑰花。“鲜活”“饱满”在于,具体而微,而不是抽象的概念或图案。

教育现象的研究方法

作为普通人的校长、教育研究者,最关键要理解的是,作为哲学还是作为方法的现象学,用于我们的课程设计、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日常思考。

在课程设计方面,教育现象学鼓励不要把学生当做容器,而鼓励设计更多“做中学”、“悟中学”的学科、社会活动,帮助学生回归现实、回归生活,在劳动中、行动中,学会思考、学会选择并为此确立目标。

对于教师发展,我想校长更应该重视依据现象学理论,思考相应的策略与方法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有些新教师,入职之后和入职之初的期望、行为,有很大不同。传统的师范教育,即教师教育是建立在通过一个培训模式――大学提供理论、方法和技能,学校提供场地让知识得到实施,初级教师提供个人影响使用这些知识。这个模式中,前期准备知识也就形成了大学投入的基础。然而,这就足够了吗?对于这些即将到学校场域、在真实情境中与人对话、交往的准教师而言,知识只是“给予”和“无疑问化”的。之后,他们进入学校,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他们之前自我期望很高、对成为教师颇具热情,成为教师之后态度却发生了极大改变?  我们采用过什么恰当的研究方法,去收集证据、分析过、理解过毕业到入职这1-3年中真实发生的事情、有过这样的那样的感受?在成为教师之初,他们对教育、教学有过哪些想像、期许?入职后,他们面临过怎样的情绪——绝望,气愤,和困惑?很多新教师并没有通过教师教育获得足够的心理准备、与学生、家长打交道的技能训练、课堂教学行为的训练等,而在他们的学校里,他们的同事成为可被观察的“实际”角色模型,他们只能通过这些同事,一群“真正”了解作为一个教师,与之分享该怎么教学的人,却并未真正给予过可靠的指导。但以上这些,却是我,作为一个理性思考者的揣测,每一个教师的心理,真正经历过哪些波折?那些成为优秀教师的人,又有过哪些个人思考?那些35岁已经准备离开教学岗位的人,又有过怎样的内心挣扎?

优秀的教师,不仅仅需要长期的积累和自我训练,更有可能是通过一个典型事件、遇到过一个典型人物,经历过内心的激烈震荡、和缜密的思考,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行为模式与教育自觉的。

所以,一个学校的校本研修,应该从鼓励教师通过写传记、个人生活史、日记、工作札记和教学笔记等,来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揭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在群体中分享经验,然后超越自己!但是,我们的学校,往往忙于检查他们的教案、标准化他们!

需知:每一个学生是不同的;教师与教师是不同的。

学生不仅要在书本上学知识,更要在真实世界学会劳作、动手、生活。对于教师的培养,要鼓励他们通过典型事件反思自己思想态度、行为的改变。

比如,读鲁迅,我就不希望孩子太早读。因为有些孩子太敏感,对生活的黑暗了解太早,这些孩子就会失去追寻生活的美好的动力,他们并不知道批判的意义在于反思过去,改进现实。

优秀教师、卓越校长,是如何成为出色的自己的?以教育现象学而言,就是还原过去。通过收集他们的生活史记,读过什么书、遇到过什么人、对于制度规章怎么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小记]看这本书的前提是要写一篇关于教育学学科的论文,暂时思路并不清晰,打算看完这本书再来写我的感受。2016年4...
    乐乐加油阅读 5,161评论 3 58
  • 本文由《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授权发布 作者:王陆、李瑶 摘要 无论是教学实践者还是教学研究者,都需要重视课堂中的教学...
    蔡蔡Tacy阅读 2,453评论 0 13
  • 很多事情的真相被繁琐现实掩埋了,比如英语。 不用不知道,一用吓一跳。今天下载了一个国外app,纯英文版的。注册,用...
    此身越重洋l阅读 397评论 0 0
  • 增量热更新 ReactNative 增量更新 ReactNative 增量更新的内容包含 JS 和图片,在每次应用...
    zimo阅读 2,345评论 0 7
  • 无数次擦肩,无数次回眸,有些歌声,打马而过,有些花朵,幸福了一把。人生如戏,戏里戏外,各自演绎着精彩,陌上行一遭,...
    门前折柳阅读 27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