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以为曾国藩是个卖国贼,直到今天看了《曾国藩传》这本书的第十六章~天津教案,才明白了原来他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是个卖国贼。
那么,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一个曾经受万人景仰的中兴一代名臣变成了一个人人喊打的“卖国贼”?
001导火线~武兰珍迷拐案
当洋人利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随即而来的,不但有战争,还有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强势入侵。
其中尤以西方宗教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间的对抗最为激烈。
作为战争胜利方的天主传教士,态度自然居高临下,前期招揽的教徒又多为流氓地痞之流,与官员、乡绅和百姓早已矛盾丛丛。
说来也巧,法国传教士在天津建了一座高耸入云的教堂,也就是这座教堂落成之后的第2年,河北一带出现了严重的旱灾,于是人们就认为和法国人的教堂有关。
就在这时,又一桩不幸的事件发生了,在这个教堂的河对岸,有一座由5名法国修女建立起来的慈善机构,老百姓叫他育婴堂,里面收养了150多名弃婴,就在那一年的春夏之交爆发了传染病,三四十名儿童接连死亡。
按理来说,修女们来中国从事慈善事业,收养无家可归的弃婴,看起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她们的活动却受到当时很多中国人的怀疑。
因为人们都觉得无利不起早,为什么这些洋人要万里迢迢跑到中国来大显慈悲呢,这其中是不是包藏着什么祸心?
和往常一样,修女们雇人把这些死去的孩子埋葬了,可是由于死的孩子太多了,受雇者埋的也非常草率,他们走后薄薄的棺材很快就被野狗扒开,在鹰啄狗刨之下,残缺不全的尸骸零落遍地,招来大量的人围观。
一个流传已久的谣言,似乎因为这个悲惨的场景得到了验证,大家都认为这些孩子是被洋人把心和眼挖去做了药材,怪不得他们的药那么灵呢。
就在这个谣言在天津城上空满天飞的时候,一桩拐卖儿童案发生了。
而当时的官员们为了赶快平息这件事,所以就草草的结了案,给出告示说迷拐幼童,用来配药是确有其事的,将幕后的主使指向了教会。
在这种情况下,不久后又发生了作为引起教案直接导火索的武兰珍迷拐案。
由于当时的官员没有处理好这件事,让民众对洋人的不满情绪被激发了出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
其实,谣言有时只是弱者的无奈发泄,即使没有武兰珍迷拐案的激发,这个矛盾也早晚会爆发出来。
002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当地的最高官员已经解决不了这个烂摊子了,奏起朝廷。
慈禧让请病假的曾国藩,前往天津妥善处理此事。
当时的局面是:
如果偏向国人,洋人就会发动战争,以清王朝的国力,结果必定是再一次割地赔款。
和洋人“妥协”,国人不干,必定会落得被骂卖国贼的下场,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曾国藩深知这是一个两难的死局,但他更担心朝廷派一个无能之辈,激化矛盾,把中国再次推向灾难的深渊,这是心系天下,立志救国救民的他不忍心看到的。
于是风烛残年的曾国藩,拖着病体,给孩子留下遗嘱后,便启程了。
他经过调查取证后,发现“教士迷拐”“挖眼剜心”等传言,都不是真的,中国理亏,只能退让。
朝廷把曾国藩上呈的奏折公开,却断章取义,让人看到曾国藩只为洋人说话,却没看到他为中国人说话的内容,把民众对朝廷的仇恨转移到曾国藩身上,他直接成了人民公敌,人人喊打。
003.耗尽心力,为后人铺路
曾国藩投入巨大的精力调查,结果却受到了舆论的猛烈攻击。
不仅在捕捉“凶犯”方面进展不顺利,而且多次受到朝廷的批评。
他的身体已经支撑不住,让朝廷派李鸿章来接替他。
然而李鸿章要求曾国藩先拿到凶手,他才肯接手。
俯首甘为孺子牛,曾国藩甘愿为李鸿章做铺路石。
结束了津案噩梦、心力交瘁的曾国藩,回京时,发现自己备受冷落,被人污蔑,心中凄凉。
昔日的“中兴第一名臣”沦落到“千夫所指”的境地,一颗拳拳报国之心,不被理解,在“外惭清议,内疚神明”的精神打击下,曾国藩不久郁郁而终。
【结语】实在是呜呼哀哉,一个一心为国的忠臣,最后却落的一个“卖国贼”的下场,让人不禁感慨,个人要强,国家太弱,真的是一种悲哀。
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只能忍辱负重,这也是曾国藩在当时的情况下所能采取的最好的解决方式,也是无奈之举。
很抱歉,曾老,我误会您了!您才是真正的圣贤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