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清水一点通 日更的第 202篇,希望能帮助到你。
最近和朋友聊得比较多的是关于对一个人的评价最看重的是什么,聊到最后发现大家的终极答案非常统一。
善良?往往优柔寡断,要不就是过于幼稚。
聪明?我的天,小心脏容易被他带乱!
细致?很容易不分事情和场合。
最终的答案是什么?
靠谱!
可是,靠谱真的是一种感觉,很难用语言来形容,而就是这种抽象的词语才会成为热议的话题。
结果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了这些描述:
靠谱,就是能够预期啊,能力有高低,但是每次做事能够比较稳定的输出结果就是靠谱啦!深一脚浅一脚就是不靠谱啦!
靠谱,就是情绪稳定,做事踏实,太情绪化的人肯定不靠谱!
靠谱,就是能够自己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
靠谱,就是有责任心啊!
靠谱,就是能够言必信,行必果,只要说到的就能做到,要不就不说。
......
这些说法好像都对,又好像都不对,上面的很多说法,还是某些大咖总结的。
在看过的资料中,真的有一个说法更加接近我的认知:
靠谱,就是做事能够形成闭环!
我们几乎从刚刚工作的时候开始就在学习管理知识,PDCA经常挂在嘴边,但是很少会思考闭环管理背后的哲学。
一个人遇到事情之后,能够有计划的能力、实施的执行力、检查并改进的行动力,就能够把事情做到有结果,有提升,还有反馈。
而我们身边不靠谱的人,正是在其中的某个环节上有缺失:做什么事情没有计划,有计划的不去实施,实施了没有思考、没有积累,有了积累又一成不变、不想创新。
请回忆并思考一下,你身边靠谱的人是不是有闭环的特征,不靠谱的人是不是没有能够形成做事的闭环?
这就是我们中医常讲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正是因为整个链条上,一个点出问题也不能形成有效闭环,所以在我们周围,真正靠谱的人是极少数。
另一方面,大家有没有发现,个人成长和组织成长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
能够做到有始有终,就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
《罗辑思维》上面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张瑞敏在海尔起步的时候,首先解决的是劳动纪律问题,从不要在工厂里随地大小便开始。
劳动纪律问题解决之后,他非常敏锐的观察到了提升员工管理意识的重要性。
公司规定,员工在餐厅吃饭的时候,拉出来的椅子一定要在吃饭后推回去,如此小的行为要求,就是要让员工养成“有始有终”的习惯。
自此,海尔开始有了一整套科学管理模式,归结于一,仍然是戴明提出的闭环管理。
最近的科学研究还证明了这一方法是有效的,行动确实能够改变人们的感知和思维,如果你想让自己成为一个靠谱的人,请从推回员工餐厅的椅子开始吧!
讲干货,上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