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二绿三白四黄五清。
嗯,是兰州牛肉面。
作为一个生长在大西北的糙汉子,我竟然不爱吃面。弟弟曾痛心疾首的抨击我的这一不良习惯,因为他想吃也吃不上。我满不在乎,面有什么好吃的,那么多美食等我去开发呢,才不要吃面呢。
当然,作为一个在兰州待了五年的人,正宗牛肉面唾手可吃,虽然不爱吃面,可对牛肉面似乎有种特别的情结,似乎它不是面,只是一种特色小吃而已,吃不到竟会嘴馋,会想念。
兰州随处可见牛肉面馆,面条用手工现场拉成,一碗面不到两分钟即可做好,再浇上调好的牛肉面汤、浇上红红的辣椒油、碧绿的蒜苗和香菜漂浮于清白浓郁的肉汤之上,几片白萝卜夹杂于红绿之间,白的透亮,观之令人拍案,食之令人叫绝。
牛肉面的面型种类繁多,毛细,细滴,二细,三细,韭叶,宽的,大宽,三棱子等。吃面观人,牛肉面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是随和的,是人性的,是感性的。男孩子偏爱二细,女孩子则更倾向于细的,老人爱吃毛细,中年人多选韭叶,军人更爱吃大宽。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造就了丰富的面型,多样的面型又塑造着不同涵养不同性情的人。毛细的温柔如水,头细的平静随和,二细的阳刚大气,韭叶的细水长流,大宽的威武雄壮…兰州牛肉面以它强大的包容性接纳着各个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人,也接纳着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性格,不同信仰的人。
“汤如甘露面似金,一条入口赛神仙"。
兰州人似乎都有牛肉面情结,出门在外,不论异国他乡再多美味,竟还是会怀念那一碗面,那碗盛满家乡味的牛肉面。
有个同学在厦门读书,四年读完整个人瘦的不成样子,问清了缘由,才知道他吃不惯那边的饭,糖是调料,米饭为主,少有面食,这让以面食为主的他竟有些厌食,有时候一天吃一顿饭,试想一下,一个二十几岁,正是年轻气盛的年轻人,一天只吃一顿饭还吃不饱,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前几天从厦门飞到兰州,刚来就立马吃了一碗牛肉面,两个菜,一份肉,那天他的朋友圈是这样说的“二十块钱吃了这么好吃,这么饱的一顿饭,在端到饭的那一瞬,特想哭”。突然就庆幸自己,可以随时吃到会随时嫌弃,却又时刻牵挂的那碗面,如同自己的学校自己怎么骂都没关系,别人哪怕说他一点不好都不善罢甘休一般,牛肉面就是兰州人怎么说它不好吃都行,可轮到别人说它一句,便会争个面红耳赤,似乎它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一顿饭,更多的是人们情感的寄托吧,那碗牛肉面,那个家。
上次和同学去成都玩,想着吃遍成都的大街小巷的美食,成都不负众望,真是一个吃货的天堂,像我这种看见食物两眼放光的人来说,真是去对了地方,所以我大开吃戒,毫无顾忌的让肉往身上堆,前两天可开心了,第三天其中一个说突然想吃牛肉面了,7块钱就可以顶饱,我们还打趣她,可没过两分钟我们也开始想念牛肉面,那么多,那么便宜,关键还那么香,嗯,真香,呀,不说了,回去了吃,就这样,刚下火车就找了一家牛肉面馆,“师傅,韭叶,辣椒蒜苗多些”,真好吃,不禁感叹道。她们还打趣我说一个不爱吃面的人竟然把一碗面吃的干干净净,连汤都喝了不少,嗯,我承认我馋了。
这么冷的天,吃一碗牛肉面吧。
“师傅,韭叶,辣椒蒜苗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