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往往很随意,不留意自己的言行,殊不知就在这不经意间,
作为一名中学老师,常常在面对那些看上去脑袋很灵光,但就是不爱学习,也没有自己的什么喜好,整天无所事事最终走向半途辍学的学生时,深感很心疼这些孩子,本是可以到大学里享受一下奋斗的青春年华,如今却过早地走向社会5。有的孩子整天低沉着脸,看不到一点朝气,更不敢大胆表达自己,这到底是先天的天赋不同,还是后天的文化造就?作为普通老百姓的我,没有查找证据就不敢妄作评论。或许从一些生活中的小事与有共同爱好的你谈谈一下,或许能觉察出什么?
事例一:
一天,我去浴室洗澡,一妈妈带着宝宝也在洗澡,宝宝五岁左右。
妈妈说:“你坐桶里好好泡啊,不要起来,妈妈去搓背”。
而后,妈妈去搓背了。期间妈妈又不时地反复多次嘱咐孩子:“不要动”,“不要起来”。
我洗好后到外面穿衣服,又来了一位妈妈,带着一男宝宝来洗澡,男宝宝三岁左右。
妈妈对宝宝说:“站在这儿别动,妈妈去等水。”
说完妈妈拿着大桶准备去等水,临走时又嘱咐一遍:“不要动啊”。
我因为对家庭教育感兴趣,所以对亲子间对话也非常敏感,看着这样的场景,不禁笑着嘴里自言自语:“不要动,不要起来,不要动,不要起来”。
旁边一老太见我笑眯眯地自言自语,她笑着朝我看。
于是我与她搭讪:“不要动,是想干嘛呢?”
老太说:“不要动,是怕孩子跑丢了啊,跑丢了,找不到了,多吓人啊!”。
我:“哦,原来是怕孩子跑丢了。”
老太:“是啊,现在谁家都一个或者两个孩子,万一有个闪失,不是要人命吗!”
我说:“是的,是挺让人担心的!那宝宝知道让他不要动的目的是什么吗?”
老太说:“应该知道,大人肯定也说过。”
我说:“假如换个说法的话会怎么样呢?比如:‘宝宝,妈妈要进去等水,妈妈担心出来找不到你,怎么办呢?’宝宝会不会帮助妈妈找办法:‘我站在这儿不动,我站在门口等你,或者我跟你一起进去等水,’或者其他什么办法。这样的话孩子是不是学会了遇到问题想办法?而不是站着不动静等别人的指挥,别人的命令呢。”老太说若有所思点点头。
我又说:“那不要起来是干嘛呢?”
老太答:“不要起来是让孩子好好泡泡,好搓澡啊。”
我:“哦,那我们洗衣衣服之前,为了衣服容易洗干净,也会先把衣服放水里泡泡。那带孩子洗澡和洗衣服好像没什么区别啊。”
老太眨眨眼睛没说话。
我接着说:“要是换个说法,在家时就跟孩子聊,宝贝,我们去洗澡是干嘛的?宝宝或许会说把灰搓了舒服啊,或许需要妈妈提示一下,然后再问怎么样才能把灰搓干净呢?孩子是不是会想站在水笼头下冲?坐在水里泡?或者其他什么孩子认为可行的办法?孩子是不是学会了考虑事情了呢?聪明伶俐的宝宝是不是就出现了?”
老太一本正经地说:“没想到,这里面还有说法呢!”
我继续说:“小时候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到学校听老师的,语文课听语文老师的,数学课听数学老师的,体育课听体育老师的,上大学听大学老师的,上班了听老板的,娶了媳妇了,听媳妇的。”
老太接过话茬:“一辈子还有什么活头,全听别人的了。”
我说:“是啊,家长还怪孩子没主见,没思想,没闯劲,……您要不要带孙子啊?”
老太说:“想跑也跑不了啊,……”
然后我们又聊了很多……
例二:
一天上午,我去菜场买菜,路过一水果店,水果店老板娘在给顾客称苹果,一小男孩大约5岁左右,跑过来兴奋地对老板娘说:“我都吃三碗饭了,弟弟一碗还没吃完。”
我好奇老板娘的答案,于是就停下脚步,想听听母子之间的对话。老板娘自顾自地忙着手里的活,看也没看小男孩。小男孩见状,歪着脑袋面对着老板娘,依然很激动地说:“我都吃了三碗了,弟弟一碗还没吃完!”这时候,老板娘依然没看孩子,过了一会儿,嘴里说出来一句话:“弟弟怎么吃这么慢啊?”小男孩楞在傍边没啃声。
我陷入沉思,小男孩跟妈妈说话是想干嘛?显然他在寻求妈妈的关注、肯定、认可,还有可能在炫耀、表功,或者还有其他什么想法。妈妈不但没有看到孩子的需求,还把注意力仅仅关注在弟弟那边,猜猜看这样的对话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一种可能,小男孩潜意识里面会觉得妈妈不爱他,不在乎他,妈妈在乎的是弟弟,这样的想法会不会让他有一些失落感?会不会让哥哥更加努力地去讨好妈妈,会不会渐渐失去自己,形成一种讨好人格,把眼光聚焦在外面,看别人的脸色行事,无法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情,无法安心地学习,学习的目的也只是追求别人的认可,不可能是享受学习本身的乐趣,当别人的肯定,赞美不再的时候,会不会失去了做事的动力?为什么有很多大人好像活得也很迷茫,也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