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
1、本文是按照笔者自己的理解来写的,仅供交流使用,欲知全貌,请阅读原书。
2、原书的【实践练习】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739db22144e5,读者可以前往自测哦。
本书是采铜写给在校大学生关于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七个方面的指导,旨在让读者成为一个综合素质很强的人。我作为一个大学毕业后工作了几年的人,也受益匪浅。
该书在序篇,就鼓励读者“用更勇敢的方式去生活”。可我们要如何开启这样的勇敢之旅呢?作者提出了“把表调慢”的概念,因为当你慢下来之后,可能意味着可以用另外一种全新的视角、经验、智慧去审视我们既有的生活,而这种审视本身就意味着生活的改变。从 2018 年毕业后,我就一直被时间追着跑,没有停下来想自己到底想要过什么样的人生。2023 年有了契机让我慢下来,我才发现慢下来的价值和意义,我获得了全方位的新生,也终于收获了难得的松弛感。因为这一次慢下来,我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盘,找到了自我,也正在努力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
我非常赞同作者说的“只有坚持做一个你所喜欢的自己,你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我也期待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并且物质上富足,精神上充盈。
本书引用了很多专家学者的理论,以作者的强大整合能力系统梳理为一个助力人成长的体系。不难看出,作者阅读面很广,并有着极强的整合能力,非常值得学习。
我们不管是改变还是成长,都需要付诸行动,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者认为时间是我们的坐标,是改变和成长的基础,有时间我们才能实践。世间的选择千千万,我们该如何选择?有的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我们做好选择,就可以进行实践,实践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而且实践中的学习是具有实际意义的。一次实践过程的前中后,一个人的思考和才能是至关重要的。在当今的社会中,一个人的才能是立身之本,作者在书里提出努力也是一种才能。在作者看来,只有坚持做一个你所喜欢的自己,你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01 时间之尺
首先作者谈到对待时间的原则与态度,应该是“郑重”的,“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
具体应该如何看待我们的时间呢?此处作者引用了两位学者的理论来启发。
第一位学者是斯坦福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提出用“时间视角”这一概念表示人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不同态度。
他认为我们应该多采纳积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和未来视角,并且在三者中取得平衡,少采纳消极过去视角和宿命论视角。
具体来说,在工作场景中以未来视角为主是合适的,积极过去视角适合在与家人一起时引发。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读一下《时间的悖论》。
第二位学者是瑞典心理学家林德沃(Lindvall)提出,具有平衡式时间视角的人,在内心具有一种“延伸的当下感”(extended now),既可以“从当下来审视过去”,也可以“视未来存在于当下”。
这从根本上肯定了当下和过去、未来的联系。一个人所经历的时间是线性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某种角度上来说是同一时刻。
然后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想想五年后你会干些什么,过什么样的生活?”
五年时间,足以让一个人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何逐步完成五年的远期目标呢?一方面,从“远期未来”的角度,我们应该“重战术、轻战略”,减少对价值和意义的强调,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境化和可实施,特别是放到那些立即可实施的行动上。另一方面,从“近期未来”的角度,降低近期未来中的“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如无意识刷短视频),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而且要加强“近期未来”的价值和意义。
02 寻找心中的“巴拿马”
决策心理学认为,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作者希望读者能做出最优的选择,而不是满意的选择。而我个人觉得,合适自己的就是最优的选择。
如果现阶段你处于迷茫时期,无法做出选择,作者推荐采取以下的方法:
1、最近一周,我所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或者半个月、一个月也可以)
2、这些最有意义的事带来的感受,很可能就是你内心深处所追求的东西,由此你可以去思考,以什么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可以让你长期地、持续地获得这种感觉。
当我们在人生中遇到某个无法摆脱的僵局时,先不妨试试这三步:
1、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是什么阻碍了我们改变)
2、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
3、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选项”并进行尝试
下面是作者总结的三种更加灵活的思维框架,
1、第一个框架是“目标悬置”
很多人都同时有多个不同的人生目标想实现,我们在追求两个以上的人生目标时,最常见的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串行模式,还有一种是并行模式。串行模式是指必须在实现目标 A 后才能实现目标 B,实现目标 A 是实现目标 B 的前提。并行模式是指同时追求目标 A 和目标 B。
而“目标悬置”是指暂时先把某个目标悬置,等到时机成熟再去完成,降低当下的压力。
2、第二个框架是“能力嫁接”
我们在做事件 A 获得的能力做做事件 B 时说不定也能派上用场。
3、第三个框架是“特性改造”
如“改造”爱好的一个常见方法,是把对一件事情的“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
当我们走面临具体选择时,如工作的选择,一个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维度分析法:把选择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然后分别就不同的维度做出评估。
如找工作需要考量的维度有:竞争、创造性与自我表达、弹性时间、工作氛围、出差、工作强度、团队氛围、晋升空间、考评制度等。
在罗列的维度中按其重要性进行权重赋值(如 -5 分到 5 分),然后计算每一项的总分进行比较进而做出选择。读者在用这个方法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调整维度或分数区间等。
我们做的每一次选择都在书写着我们自己的人生故事,不妨给自己设计一个有关“人生”的故事,包括已发生的过去,以及即将发生的将来。你若明白过去的自己是如何成长、变化和坚持的,才有可能为未来的自己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不过我们也不必为某一次的选择而过分紧张,一次选择决定不了我们的人生,我们仍然可以重新做出选择。做好选择后,我们只要努力将自己的选择变正确就好。因为不管你当下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品质永远不会改变,而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品质。
03 即刻行动
行动大致可以分为可以立即完成的简单事和不能立即完成的复杂事。
简单事最好是想到就立马完成,这样能减轻我们的思想负担。
而复杂事则不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制定周密而详实的计划,依计划逐步迭代完成。我们在实践的时候可以借助“精益创业”中的关键概念 “最小化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逐步完成迭代。“最小化”是指一开始起步的时候只需要先完成基础的一小部分,“产品”是指完成的这部分是可以直接面向市场,接受市场的反馈。
如在某家公司的实习经历不是产品,但基于实习经历写成的系统性总结报告可以算作产品;阅读一本书的经历不是产品,但是对这本书深入、透彻分析的文章可以算作产品;拥有绘画的技能不是产品,但是使用这项技能创造的绘画作品可以算作产品。
这些小产品,可以作为你才华展示的载体,让你的才能搭载着这些载体,传播出去,供其他人欣赏、品味,并获得反馈,然后你可以继续做出更复杂、更优秀的产品。如此一来,你的才能、声誉、影响力和成就感都会慢慢培育出来。
在面对外界反馈时,我们要除了要接收正面的反馈,也要接收负面的反馈,一视同仁地进行消化吸收,这样才有利于产品的更新迭代。
精益创业的最后一个关键,在于勇于自我修正。
以精益创业的方式做事情,需要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需要克服“自我防卫”的心态,需要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
以上是对于单任务的处理方式,而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免不了会有多任务的情况,处理方式的核心是“对中断点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技巧”。
事实上大多数任务都有一个“核心部分”,这个部分需要非常专注地进行思考,然后将其破解。一旦这个部分被攻克,那么这个任务就已经完成了大半,余下的就是一些支持性的、补充性的工作了。很多时候,每个任务你只是需要一个专注不受干扰的、能纯粹跳脱出来的个把小时去解决“核心部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除“核心部分”以下的多任务,可以按照任务的类型先完成同性质子任务,从而再整合成完整的任务。同类型的任务中工作的时候将任务切换的减损降到了最低。
如你需要对一个项目做一个 word 和一个 ppt,你可以先花一两个小时完成 行文架构,也即“核心部分”,然后完成 word 和 ppt 的文字,再完成word 和 ppt 的图片,最后完成word 和 ppt 的美化。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通过复盘来积累经验。
作者认为,当我们做完一件事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盘:
1、信息
信息的整体内容和核心内容,信息渠道,遗漏信息及其渠道。
2、预期
实际结果是否达到预期,是什么造成了预期的偏差?以后如何做预期管理?
3、进度
进度是否合适,如何干预进度是合理的?
4、工具
过程中用到了那些工具,逐个对工具的作用进行评价
5、情绪
过程中情绪状态如何,是否出现情绪失控,以后如何改进?
6、阻碍
遇到了哪些阻碍以及应对方法,对未来的启发
7、优势
发挥了哪些优势,还有什么优势未发挥,未来应该如何提升?学习他人的优势
8、缺憾
有哪些遗憾以及造成遗憾的原因
9、意义
对我、对周围人、对社会、对整个世界和对地球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在行动中反思,最好还要注意三个关键点:
1、保证及时性
最好是做完几分钟之内就开始反思,因为还能记得很多细节,建议留下文字记录,以便查阅。
2、梳理“反应链”
事件的起承转合,它背后的动因、阻力以及关键节点是什么,这些相关的因素又是如何串联起一条完整的“反应链”的。梳理“反应链”有助于我们理解事件以及事件背后的运行机制,在今后的同类事件中,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掌控事情发展的进程。
3、关注意外现象
04 怎样的学习,才能够直面现实
只有最后能够作用于现实的学习,才是唯一有效的学习。
相比起“直接传递模式”的学习模式,更合理的模式应该是“建构式”的,即知识不是简单地吸收而来,而是由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而来,学习者必须充分地调用他们的已有知识,在主动性目标的指引下、在丰富的情境中积极地进行探索,把新知识和旧知识在头脑中有机建构出新的知识体系。
如果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呢?——学会提问。擅长学习的人,都擅长提问。提问的关键,是提出现实场景下的、可能具有开放性解答的问题,而非一个纯理论性的、封闭性的问题。
学会提问后,如何对知识进行深度学习呢?——通过解码,深入事物的深层。
解码不外乎下面三个层次:
1、它说了什么?给了我什么感受?(它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2、它是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对内容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内容进行评价和定性)
3、它的内部是怎么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式和构成的洞察,研究内容表达的手法)
对信息材料的解码,需要用新知识来解构旧知识,是新旧知识碰撞和融合的过程,因而也会带来既有知识体系的重新建构。
教育心理学家把在某一领域有专长的人士,分为“常规型专长”(routing expertise)和“适应型专长”(adaptive expertise)。常规型专家往往是象牙塔里的学者,而适应型专家通常是实践型的专家,因为他们必须经常去应对那些超出单一领域的、非常规性的问题,接受各式新奇刺激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必须在表层和深层之间穿梭,因而他们的知识系统也就能够不断扩展。
在解码过程中,“连字带空白一起读”的方法,就可归为“深度学习”的方法了。
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做中学
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以及知识关联。
大多数知识性领域,自学者如何操练?
对此,作者提出一个重要的学习理念,就是:把知识当成一项技能来学习
知识操练的方法:
1、写作式操练
写作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建构活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对知识的重构活动。除了更深层的理解,写作带来的另一个明显的益处,是获得反馈。
2、游戏式操练
将操练设计成一种游戏,增强参与性、互动性和投入性,同时摆脱了现实的限制。
3、设计式操练
所谓设计式操练就是调用已有的知识,设计某一种解决方案,来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
经过不断操练,将学到的知识不断融合不断操练,有机构成一个整体,成为自己傍身的武器,能适时地将知识进行调用。
05 向未知的无限逼近
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把原本繁复的内容梳理、整合、精简完成后,我们的头脑才能腾出空间,处理其他的信息和进行更复杂更精微的思考。简化思维意味着我们既要简化外界输入的信息,也要简化我们表达出来的信息,更要简化我们一直思考着的信息。
那我们如何选择简化外界输入呢?
首先从“收益值”和“收益半衰期”的角度进行考虑。
一是这件事在当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我称之为“收益值”;二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我称之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尽量多做“长半衰期”的事情,积少成多,我们的生活品质会越来越高,幸福感会越来越高。
除此之外,还有:精选可信赖的信息源;不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的信息;重事实信息,轻观点和评论;定期闭关,屏蔽外界纷扰。
如果用这些去评价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有助于我们筛除“噪音”,收集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当我们用“时间之尺”丈量历史中的自己,与那些杰出人士相遇、交谈,你就会发现,与同时代人作比较并没有那么重要,更没有必要在这种比较中自我怀疑、自怨自艾。人生那么短,路又那么长,你好好走就是了。
那我们如何简化我们的表达呢?
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简洁表达的习惯,是提升思维能力的一道法门。
关键点是“对自己和他人的深入的了解”,做到这一步,是一切简化的前提。
探索简化思维之道:
基于深入了解的“删减”:把任何不必要的东西去掉
基于深入了解的“浓缩”:把丰富的信息浓缩并灌注进一个“小容器”中
基于深入了解的“模式化”:找到共通的模式在现象间建立联结,并加以压缩归并
简化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少”,而是首先有一个目标,然后进行发散,最后进行收敛。发散和收敛应是两个独立的阶段,而不应把两者混在一起。发散思考的时候不要收敛思考,收敛思考的时候不要发散思考。如果一轮的发散-收敛不能解决问题,可以多进行几轮。
另外我们还可以用各种图表来简化我们的表达。我们可以根据情境选用合适的图表,如圆形、扇形、矩阵等。
如乔哈里窗格”(Johari Window)就是一个很简单但又很有启发性的矩阵。
乔哈里窗格使用了两个维度:“我”的信息状况和其他人的信息状况。交叉后构成了四个区域:
公开区(open area):我知他也知。
盲区(blind area):他知我不知。
隐秘区(hidden area):我知他不知。
未知区(unknown area):我他都不知。
对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来说,他尤其要在交流中关注盲区,也就是别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这样他就能在交流中收获新知识。
如果说矩阵是一种利用特定结构来扩展思维的工具,那么清单就是用穷举方法来扩展思维的工具。清单是一种“强制思考工具”,当你借助清单进行思考时,你需要逐一检视清单中的每一项,并将其与标准指标进行核对。
06 努力,是一种最需要学习的才能
在当今社会上,才能上一个人上立身之本。作者在这里不谈其他的才能,而把目光聚焦到我们平时忽略的才能——努力。这是一个很新鲜的说法,作者对于努力这种才能,有他自己的见解:“努力不是一味地’使力、使力’这么简单。努力不仅是一种信念,不只是意志力的较量,它更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活动。这种策略性体现在对个人资源的调配、行动方向的选择、执行进度的把控和调适多方面上,而好在策略是可以不断学习和优化的。”
对于努力的策略,作者说“T”型人才的模型应该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和策略,因为“T”型人才是非常理想的一种人才。
要想成为“T”型人才,你得先做出那一竖,站稳了,再做出那一横也不迟,而且能在某一领域深入钻研后再去涉猎其他领域也更能触类旁通,对提升那一横的含金量也很有好处。
仔细考察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工作,通过与人合作来平衡自己的劣势。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专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机会。
选取一件你认为最重要、对你来说最有价值的事,兢兢业业地把它做精、做细、做好;而其他次要事情,用七八十分的标准去完成它们,就够了;另一些无足轻重的事,则能不做就不做。
努力的第一个秘诀在于“舍弃”。有舍,方才有得。
假如你每天有10个小时的固定学习时间,那么你可以选择“二八开”的方式,把其中的8个小时专注在你的主业上;而在余下的两个小时中,你可以进行完全自由的学习,接触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学习一些小而美的技能,尝试一些富有创意的游戏……
一方面我们要为自己的学习增加“必要难度”,这样一级一级的难度上去,就构成了一个“挑战阶梯”。顺着这个挑战阶梯,人就可能攀上才能的顶峰。
我们在努力的过程中,有以下注意事项:
1、放弃对“兴趣”的执念,不把“兴趣”作为做事的先决条件。
2、提升“浸润”的深度:尽量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做的事情里面,不只用冰冷的理性,更用温暖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体验来激发兴趣。
3、增加互动,变单向的信息流动为双向的信息演绎,或者变纯粹的知识获取为技能上的操练。
07 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唯一的
“因为你的存在,这个多元的世界又增加了一种新的可能性”,这句话透着一股温柔,让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也找到我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每一个人都无法复制前辈们都成功,若想追求成功,就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努力、去奋斗,才有可能会成功。
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让自己从一个被动的“学习者”的角色变成一个主动的“探索者”的角色。
具体的建议:
1、利用好自己所在平台或机构的资源
2、善用互联网的优质教育资源
3、主动试错
尝试可能会犯错,可能会遭遇失败,但失败是包含信息的,甚至比成功包含的信息量更大。
4、了解和评估自己智力资产的价值
5、以完成具有创造力的作品为目标
如果能拿出一本“作品集”(portfolio),也能明显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如何求解现实问题:
1、正确地认识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使用别人的问题表述。可以基于对现实处境的深入和缜密的观察,对问题重新进行定义,以接近该问题的本质。
2、对问题进行完全独立的思考,不借助书本和搜索引擎,因为你面前的问题是独一无二的、全新的。你可以大胆提出若干个假设性的求解方向,然后去尝试,此时失败是正常的,但你会从中得到意外的收获。
3、继续独立地思考,但是你可以在希望比较大的求解方向下,有针对性地寻找相关联的知识,此时你需要快速筛选和学习新知识,甚至需要不带偏见的、尽可能多地寻找各种可能有益的知识,也包括与他人交流意见。
4、在结合知识以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你可能会试着提出一些假设性的理论或者模型。
5、你提出的理论必定需要修正,这时你可以用你的理论去尝试解决问题,也可以试用于各种扩展情境,如果发现其bug就立即修正。
6、但由于理论毕竟是对现实的抽象,所以你还需要去关注各种细节性的问题,去通盘考虑现实情况,去穷尽和评估各种因素,这样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完备的解决方案,来彻底解决这个复杂的现实问题。
7、通常解决一个难题的方案是非常巧妙的。如果你觉得这个方案不够巧妙,不妨试着重复以上步骤,直至找到那个巧妙的方案。
求解现实问题,就是求解复杂性,求解各种未知和不确定,以及求解永恒不停的变化。
独特性,就是最好的竞争力。如果你找到了一条别人都还没走过的路,只要把这条路走完,你就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