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张氏帅府,仿佛把我们带回了百年前的烽火岁月。
1916年,这座张氏帅府由张作霖兴建完成,
传统式、罗马式、中西合璧式、欧式、日式,
即便是现在来看,这座帅府依然是雕梁画栋,精美繁复。
在那个军阀割据的年代,
“家天下”的思想依然盛行,
许多军阀都将政治、军事机关设置在自己家中,
张作霖也不例外,
甚至在帅府旁边,
还坐落着一处银行——张氏银行。
军事、政治、经济,
张作霖把一切权力抓在手里,
他是名副其实的“东北王”。
兴水利、办学校、发展经济,
他颁布了一系列振兴东北的措施,
当时的东北一度是全国最富饶的地方。
修铁路、建港口,强军事,
奉军与当时的日军分庭抗礼,毫不示弱,
让日本迟迟不敢向东北发动武装进攻。
张作霖穷兵黩武,一再发动战争,
思想守旧,镇压民主,
勾结日本,在早期雇佣大量日军事人员。
这些都是事实。
无论好坏,不论目的,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在这座帅府里,
张作霖发出的一道道军令、政令,
维护着那个乱世中的普通东北人一丝宝贵的安宁。
触动日本人利益的张作霖,
最终被日本人炸死在了返回东北的火车上,
一代枭雄,最终在那个大时代中淹没。
接过他的衣钵的,他的儿子,
继续在这座帅府中发号施令,
我想现在的人们对张学良印象最深的,
大概有两件事吧,东北易帜,西安事变。
东北易帜,宣布了东北是中华民国的东北,奉军是民国的军队,
但最终,因为不抵抗政策,那么美的东北,
被拱手相让给了日本人。
东北开始进入了漫无天日的14年,山河破碎,父老惨死。
我不知道仓皇间离开帅府的张学良内心激荡着怎样的情绪,
但是,在往后的日子里他一定怀念着他的帅府,
牵挂着那片白山黑水,
后悔着他当初的决定。
所以,他才会冒着天下之大不违发动了那一场震惊世人的西安事变。
人们都在讨论着他的懦弱,
却没人关心他的救赎。
在我看来,西安事变更像是他对自己内心的忏悔,
悲叹的是,他推动了全国的共同抗日,
自己却终生再没能回到那片养育他的故乡,
再没能走进那座帅府。
如今的张氏帅府连着张氏金融银行一起,
早已变成了沈阳城内的著名景观,
经历了一个世纪兴衰沉浮的张氏帅府,
见证了张氏家族的辉煌与没落,
更见证了张氏家族治下的近代东北的繁荣与屈辱。
而今,他更像一位老人,
向走进他的每一位游客诉说着那一段激荡的烽火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