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1珂珂】读《把时间当朋友》
谈谈我所了解的元认知能力或心智。
其实这两个东西说的是一个事物:对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认知和了解。这个解释是改进后的,改进前的心智是:你能够控制大脑的思考。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不会意识到我们自己的大脑是怎么思考的,而心智就教我们需要有意识的控制自己思考的过程。
在这本书里面作者写了几个心智体现的方面: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大脑,推迟欲望的满足感。我对这几个方面的理解就是我们首先能够意识到我们的思维,这个思维包括了思考方式,情绪,欲望这些,然后不断的修正他们往好的那方面发展。
【day 12珂珂】读《把时间当朋友》
今天又get到一个新技能,或者说提升了一个新技能。
作者给出了一个记日记非常好的形式:记录自己每天都把时间花在哪了,每一件事和这件事持续的时间。这样记录下来差不多就把自己的每一天的时间花在哪里都很清楚了。这个做法的好处是我们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能够精确的感知到时间的流逝,因为通过前面时间的记录,你自己大概知道自己做某件事时会花多少分钟,于是我们在做计划时能够真正的和时间合拍,不会存在时间过得好快类似的焦虑了。
之前作者也提到过我们大脑本身是很容易忘掉痛苦的,而与痛苦相关的经验教训也会随之忘掉。忘掉之后的后果是当我们在做类似事情的时候往往就不记得前面的经验教训,就会犯二次错误,甚至多次。所以,我们可以把我们的痛苦记录下来,每过一段时间再翻翻这些痛苦,也就能够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
在了解到今天这个记日记的方法后,我可以把痛苦的经验教训也加上去,过段时间再回顾回顾。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真的不失为一个好习惯。
【day 13珂珂】《把时间当朋友》
今天分享一些零碎的感想。看到一段话:人们在理解新的知识的时候,往往依赖过往的经验。所以,在教育学中,类比是很多学者和老师推崇的教学方式之一。小学老师用煮熟的鸡蛋类比地球的构造来帮助小学生理解地球。看到这段话,我突然明白了之前作者所说的心智: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思维方式的过程。可能我们在解释某个新的知识时习惯于用类比的方式,但是我们可以从我们的思考方式中跳出来把这种思考方式总结出来。这就算是元认知能力的提高吧。
还有另外一个:作者提到了写作能力在自学能力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这给我原本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冲击。原本的我一提到写作就想到了莫言,鲁迅这样的文人,所以有些“抵触”。作者也说了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把语文和文学过分紧密联系起来,乃至于忘了文字本身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文字对于表达我们自身的想法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写作能力不可以忽视。
【day 14珂珂】《魔鬼搭讪学》
前几天听到罗辑思维里的一个节目里提到了这本书,节目里罗胖也说的挺好的,作为一名宅男,于是就看了起来。不过大部分都被我看笑话一样的笑过去了,我一口气看了39%,同时也不经暗暗赞叹作者把搭讪已经搭成了一门艺术,并且以搭讪为生了。出于好奇,我百度了作者的照片,还真是如作者所说其貌不扬。于是,我在心底更加佩服作者扎实的心理学和出奇的口才。
经过一步一步深入了解这本书,我也进一步摆正了我对于搭讪的认识。作者提出,搭讪交谈的本质应该是表现真实的自我,而不是为了某个目的而伪造出一个虚构的自己。
这本书我想要分享的就是这些啦,大家圣诞节快乐啊。
【day 15珂珂】《把时间当朋友》
越读到后面,越感觉作者思考能力的强大。
就好比如说对于成功者的经验,作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基于心理学的痛苦遗忘来推测很多成功者在分享自己成功经验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完全就是事实,这其中会加一些修饰,因为对于痛苦的经历我们的大脑会自动遗忘他们,所以每当他们讲到自己的痛处时一般都会放大这个痛苦,然后用无比顽强的精神战胜它。另外一个是对于运气,作者提出那些相信运气的只不过是为了逃避现实的尴尬,他们往往都是想控制那些自己控制不了的。而强者只究因果。就像那些赌王,之所以赢多输少,是因为他们花更多时间,精力去研究并且计算概率,他们只想赢,从来不赌。这就是差别。
所以,对于一切事物,拥有自己的认知,并不盲从,这才是真理。
【day 16珂珂】《把时间当朋友》
对某个问题多方面的资料来源,或是同一来源但是不同时期,可能会有新的收获。
今天,应该说昨天我看了这本书关于运气的讲解,虽然反反复复看了几遍看总觉得没怎么看懂。今天刚好就看到作者关于同样的话题差不多7年后写的一篇文章。而这篇文章对运气讲的更加透彻些,而且更加全面了。我想,一个人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是不断成长的,更何况是作者这种不断思考并且经历更加丰富的。我看到作者的一句话,他说运气是他操作系统的一个概念,他也有关于这个话题一套的方法论。真的越来越佩服作者了,对某个问题会进行长期的思考。
另一点是作者谈到了人脉重要还是学习重要,其实这是他在北大讲座时一位同学问他的问题,而他当时是先把这个问题先记到他的本子上,再说这个问题会专门写一篇博客来回答,同时也给出了他的观点:学习更重要些。这里有几个细节,一个是仔细,另一个是认真。仔细在于他会有一个本子记着,认真在于对某个问题不敷衍到写一篇文章来阐述。今天,我们实验室部门开会时,来了位实验室的总裁(负责人)。其实我之前跟他都在一个组织呆过,但之间有过很少的交流,我当时还考虑着要不要闲聊几句,以显示出:“欸,实验室的总裁我都认识,我人脉广吧“,但后来仔细想一想,其实没必要了,因为即使我过去说几句话又能怎样,大家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有这几分钟闲聊还不如多敲几行代码。所以,我还是觉得社交就应该放在“有效”这两个字上。
【day 17珂珂】《把时间当朋友》
今天看到一句话,作者说当一个人的心智开启的时候,学东西也会更快。作者举了他的例子:他受朋友的邀请(罗永浩)到新东方教书,而在这之前,他跟老罗一样,把自己困在一个小黑屋里,然后潜心专研了4个月之后,拿着托福高分试卷去新东方报到去了。虽然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事作者没提,但我想一定是非常努力加上心智开启后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才把托福这块大骨头给啃了下来。我之前听罗永浩的演讲也是这样说过,跟李笑来是类似的经历。所以,我觉得这一切的技能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当你心智开启时候,掌握一定的方法也能做成的的。
【day 18珂珂】《把时间当朋友》
今天分享一个小的知识点,改掉自己的思维首先就应该先从自己的语言开始,因为我们所使用的语言限制了我们的思维。举个例子:当投资者所持有的股票价格下跌时,他们描述时应该说“账面损失”而不是“实际损失”。但有些人思考时未经训练,在描述缩水市值时说实际损失,有可能自己就承受不了心理压力(其实只是自己吓唬自己)就把手中的股票卖了出去,那就真的变成了实际损失了。
我之前听罗辑思维时,罗胖也提到过类似的逻辑:他举了罗永浩的例子:有次两个老罗聊天时罗胖就问老罗为什么做企业后很少,几乎没有在网上跟别人撕逼起来了,老罗说如果自己在心里随便就认为某个人不好的话,这样认为的不好往往不全面,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而当企业家更需要的是成熟稳重,每做一个决定都需要经过长时间思考的,所以,自己变得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
所以,自己所说的的确会潜移默化影响自己的思维。
【day 19珂珂】《把时间当朋友》
今天同样一个小知识点,分享作者讲解某个知识点时举得例子。
首先作者提出的观点时:越早醒悟越好。这个醒悟作者指的是对于时间流逝的感知。因为一个人如果能够越早能够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他会更加的珍惜时间。于是,作者就举了我们人自小时候成长以来对时间感悟的例子。因为一般的人要到一定的年龄,多数人是三四十岁才感受到这个经验,那么如何让孩子早些感受到,早些做好准备呢。作者说我们可以从7岁后给孩子做一件让他特别特别印象深刻的事情。然后父母在本子上记着这件事情的细节,到两三年后再翻出来给孩子听,这时候孩子应该有些感觉,又过三四年讲给孩子听的时候应该孩子对时间流逝的感受会更加深刻。这样,无形当中我们就给孩子树立了这样一种对时间流逝的醒悟。
其实作者举的这个例子它是随着时间推移的,所以比较生动。我们能学到的不仅是作者的观点更是作者例证观点是举例子的方法。
其实今天还有另外件事,学生会聚餐。聚餐毕竟就要喝酒,我在全程当中因为嘴皮子不6,所以只能喝。但我发现,虽然我没其他人那么灵活,那么能说,但是我作为部长给干事们树立的形象是一个能
【day 20珂珂】《把时间当朋友》《时间的朋友》
今天谈谈准备这个话题。李笑来在书里说到他在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他每次讲演前一般都会做两手准备,就是以防出现什么意外的事故。他也说了在开讲前五分钟自己也会很紧张,即使是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但是讲了五分钟进入状态后就变得从容了。我自己也参加过演讲比赛,没有做充足准备和做好了准备在台上真的是两种状态。昨天学生会聚餐我喝的很醉,一是不知道怎么应酬,二是不知道喝酒的方法。但如果我事先做好准备先百度下有什么应酬的方法和喝酒不容易醉的方法的话我想情况会好很多。
再分享一下刚才听《时间的朋友》所收获的。印象最深的是在谈到消费升级的那个比喻:人们现在不在关心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而是琴棋书画诗酒茶中的茶。一听到这个,我脑中闪现的就是前些天我吃的一个中高端的外卖,讲究一个精致和我们学校最近开的一个富有,非常富有情怀的眼镜店,老板在对于自己开店的初衷写了一篇很长,很有情怀的文章,我看完之后要不是刚配了副眼镜我都立马想去看下老板再配副眼镜。所以,我们已经从温饱年代到有追求的年代了,自然,消费就应该升级了。
最后,祝大家17年能收获更多的东西,包括人和物,还有心灵上的感知。
aidu.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