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变色龙效应”,指个体会无意识地模仿他人的动作、表情、口音乃至呼吸频率和情绪。以小孩子为例,当你在他面前吃东西时,他可能会一边盯着你一边跟着你的节奏同时进行咀嚼的动作,顺便口水直流三千尺;某个班的学生在某位老师的影响下都喜欢板书完之后将粉笔头以一条美丽的抛物线投进粉笔盒中;和来自东北的舍友呆久了之后南方的同学说话开始定语后置了等等,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我们在无意识中受到了他人的影响,改变就发生在潜移默化中。
不仅如此,我们还容易“受暗示性影响”,例如戏剧表演中的背景笑声可以带动观众的情绪,群体中打哈欠的传染效应等,有些动作并不受意识的控制就自然而然发生了。虽然这种无伤大雅的影响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但是如果将它更进一步发展下去,就会产生影响规模巨大的从众和服从效果。
所罗门·阿施的从众研究得出结论:在压力下,人们会表现出从众行为。例如:法庭中,在众人的压力下否认事实的正确性;斑马线前,集体闯红灯等。另一位来自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是最著名最有争议的心理学实验,它通过观察参与者给受害者施加压力的程度,揭示了服从(服从是从众的一种,它是对直接命令的顺从)的根本原因:(1)与受害者的实际距离越远,服从越容易发生;(2)主持实验的机构/个人越权威、离参与者越近,服从越容易发生;(3)同伴发生不服从,则参与者大多会跟着不服从。
这些经典的从众研究揭示了行为和态度之间是如何互相强化的,即使是好人,在面对来自权威或社会的压力时,也会做出令人发指的行为。
然而从众并不是随便一群人聚在一起就能发生的,心理学的众多研究发现了影响从众的因素:(1)三个及以上的人形成强烈的信念并行动时,从众效果最明显;(2)人们容易效仿地位高的人的态度和行为;(3)当身处在人群中,个人的反应是公开的,人们更容易从众(4)为了得到群体接纳或者维护个人形象,人们通常会选择从众。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从众行为都是不好的现象,正是因为从众,我们才形成稳定的社会规范,每一个人在自己的社会角色中保持对社会规范的服从,才是社会安定的保障。
但是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更多的年轻人开始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自由对他们来说无比重要,如果社会压力威胁到自由感时,他们不会从众,而是会选择反抗。千篇一律的价值观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适度的独特性让他们感觉更好。
最后用《社会心理学》作者戴维·迈尔斯的一句话结尾:做自己的事,质疑权威,如果觉得对就去做,跟着幸福走,不要从众,自我反思,坦诚地面对自我,勇于承担责任。